新中国电影从延安走来

时间:2021-06-08 15:54:10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中国电影从延安走来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到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再到大型国有电影企业、民营电影企业和互联网制片公司并立的格局,新中国电影在延安生根发芽,在西安日益茁壮,在陕西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91d93d31626b73ddf5ab9b386ed30f1f.jpg

西安电影制片厂新貌。

6月3日,记者走进西影大厦二楼的西影艺术档案馆,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展示架上陈列着西安电影制片厂自1958年成立以来的诸多珍贵资料:第一部新闻纪录片《陕西简报》上映的手写新闻稿原件、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碧空银花》的艺术档案、编印于1983年的各报刊对电影《西安事变》上映盛况报道的内部资料、记载着各级领导同志重视关注电影《彭大将军》拍摄情况的座谈纪要,以及整整一面墙的手写剧本和装满了好几个书架的300多部电影、电视剧的艺术档案……这些珍贵的资料见证了西部电影6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电影的辉煌成就。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到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再到大型国有电影企业、民营电影企业和互联网制片公司并立的格局,新中国电影在延安生根发芽,在西安日益茁壮,在陕西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从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红色影片《延安游击队》到电影《西安事变》《彭大将军》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域的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电影的大量涌现到21世纪以来红色精神在电影中更深层次的历史表达和文化传承,红色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革命题材电影类型,赓续中华民族为追求理想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文化基因,飞扬着共产党人的青春激情和昂扬斗志,深深感动了几代人。

新中国电影在延安诞生

1938年秋天,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成立,由此开创了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并拍摄了一系列反映解放区人民和军队生产生活、革命作战的珍贵影像。

知识青年奔赴革命根据地、简陋的陕北窑洞、黄土高原贫瘠的地理风貌、敌机轰炸后一片废墟的村庄、英勇的红军与敌人殊死搏斗……新闻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中根据地热火朝天的革命盛况,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抗战热情和民族凝聚力。《生产和战斗结合起来》(《南泥湾》)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指引下拍摄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电影,将艺术和工农兵结合起来,拍摄根据地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歌颂工农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南泥湾精神。创作者不再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和创作,而是深入斗争前线,挖掘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像,向工农兵学习,成为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这种大众化艺术书写模式的尝试和确立,对之后中国影视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新中国诞生。随之诞生的新中国电影,给亿万中国观众带来了对历史的新的认知,对现实的新的认同,对未来的新的向往。

1949年至1965年期间,新中国电影创作先后涌现出《中华女儿》《董存瑞》《鸡毛信》《上甘岭》《红色娘子军》等一大批红色经典。其中,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延安游击队》,塑造了党所领导的军队百战百胜的英雄形象,也树立了党战无不胜的威信,种下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火种;《碧空银花》等故事片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和关怀,也表现了我国青年的坚毅勇敢和崇高理想,彰显着新中国的勃勃朝气。

这一时期的优秀电影作品大多将叙事聚焦于战争年代,形成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成就最为突出的一次战争片高峰,也就是“十七年电影”阶段。自信豪迈的革命气魄、昂扬向上的英雄情怀和朴素乐观的社会新风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被释放出来,形成了中国红色电影的高峰时期。

9dc5253e242bd74fd5d8a9dba918afc8.jpg

手绘电影海报。翻拍

新时期电影与时代同行

1979年,改革开放的中国进入“新时期”。中国电影也在这样的时代进程中,不断变革创新,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以中共党史和现代革命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内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开始起步,一批革命先驱、革命元勋和革命领袖人物的艺术形象走上银幕,成为电影创作的热点。

1981年完成摄制的电影《西安事变》是西影建厂以来拍摄的第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影片以宏伟壮阔的风格,恢宏博大的气势,再现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正面描写了西安事变发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历史过程,为历史真实作写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成功实现了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域的突破。

《西安事变》上映后,内地观影人次达4.5亿,影片在香港连映21天,观影人次达25万。香港《大公报》认为:“影片站在尊重历史的立场上,把这个大事件的成因剖析得清清楚楚,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掌握着恰当的分寸。”香港《文汇报》称赞“这是一部真正的大片”。

1988年,为纪念彭德怀诞辰90周年而摄制的电影《彭大将军》上映。影片独辟蹊径,用传记片的方式反映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用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让历史与现实交叉,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彭德怀形象全面地展现出来,再现了西北战场的硝烟战火,并用巧妙的细节安排侧面呈现了红军长征、抗美援朝的情景,勾起人民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彭大将军》将彭德怀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风骨贯穿影片始终,富有浓重的历史反思的意味,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一次颇具胆识与气魄的创新和尝试。

20世纪90年代,讴歌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将军壮烈事迹的《步入辉煌》、讲述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故事的《我的1919》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陆续上映,弘扬克己、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为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心灵洗礼。

新世纪电影彰显文化软实力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开始了商业与艺术全方位融合的探索。2004年,《英雄》成为第一部在美国票房排行榜上夺冠的亚洲影片,美国新闻媒体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在“中国大片”登场的背后,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2011年上映的电影《建党伟业》作为一部紧扣历史题材的影片,片中除了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以外,几乎没有一位特型演员出演角色。导演大量选用年轻演员和年轻编剧,在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新鲜感的同时,也希望借此表达年轻一代对那一段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电影《黄克功案件》在执政党应该如何有效制约公权私有化的深刻命题中,重温红军长征胜利后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历史。影片在不失其主流意识形态表现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想深度,对今天而言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可以说是借鉴类型片创作特点的一次有益尝试。

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所呈现的审美价值散发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具有深刻意义。

2020年,票房突破24亿元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为口碑和票房双赢、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文艺作品,为主旋律电影创作带来诸多启示:爱国主义永远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人民是电影创作永恒的原动力,只有在以小见大中不断创新艺术表达,影片才能赢得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近年来,《凤翔1949》《音乐家》《遵义会议》《红星照耀中国》《金刚川》《永远是少年》等一大批广受好评的红色电影,让观众看到共产党人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决心和信心,看到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人们沿着革命先辈的道路,一心一意跟党走,不忘初心,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和职责,为新时期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记者 柏桦文/图)

记者手记

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电影精品

文艺本身就是价值观的呈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电影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银幕形式传播道德要求、价值期许,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意义重大。

从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就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登上了世界电影史的舞台。红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起到了教育作用和提高认知、审美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红色电影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而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中国电影业走上市场化道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红色电影因自身创作模式僵化,市场空间日益逼仄。在努力进行市场化探索之后,红色电影的自我革新初见成效,其衍生而来的“主旋律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特征。近年来,电影市场掀起了红色电影的风潮,红色电影、电视剧接连上映,但是真正反映出历史、传达出革命精神的优秀作品并不算多。

在当下电影行业日趋娱乐化、时尚化的大氛围下,如何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电影,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认为,红色电影要回归历史真实,努力将红色主旋律的故事拍成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同时,要和市场接轨,提升红色影片制作水平、艺术水准和产业化水平。面对新媒体时代电影内容生产、传播营销模式的巨大转变,改变宣传意识和宣传途径,寻找更为年轻化的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力度,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培养更多年轻受众。了解、尊重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创作更加年轻化的剧本,让历史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拉近年轻一代与历史的距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魅力、民族英雄的魅力和红色文化的魅力。

张阿利表示,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具有极为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明确陕西文化发展定位,全面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具有鲜明时代创新精神、能够体现国家水准和陕西文化的文艺精品,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柏桦)

编辑:白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年轻人为何重新爱上跟团游

    忒色 “五一”假期,携程上的旅游产品中,选择传统旅游团的以上年纪的人居多,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新式跟团游 2024-05-08

  • 西安“五一”文旅市场观察

    忒色 “五一”期间,西安市文旅系统共出动安全检查组122个,检查人员462人,检查A级旅游景区87家,星级饭店24家,公共服务场馆19处,旅行社49家,文化娱乐场所343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99处 2024-05-08

  • 一碗臊子面 暖暖民生情

    忒色 4月26日,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广场社区志愿者在准备臊子面 2024-05-07

  • 宝鸡联盟大桥“火出圈”

    忒色 “要把后面的桥照上哈!”5月5日,记者来到宝鸡联盟大桥南侧的观景平台,看到这里聚集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2024-05-06

  • 从连环画到古钱币 市民假期地摊“淘宝”忙

    忒色 5月5日上午,在八仙庵古玩城外的旧货淘宝地摊上,面对旧书成堆的书摊,40多岁的市民黄先生不断翻看着,不时与摊主交谈砍价,即使腰间挎包中已经装满了淘到的多本老旧书法字帖,依然让他的“淘宝”兴致不减 2024-05-06

  • 缤纷文旅活动 点亮“五一”假期

    忒色 为迎接“五一”假期,丰富广大游客旅游体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以“致敬劳动者”为主题,精心策划精品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活动、非遗体验展示、旅游宣传促销、文旅惠民利民5方面500余项重点文旅活动 2024-05-06

  • 首只“延安籍”朱鹮破壳

    忒色 历经30多个小时的啄壳过程,朱鹮宝宝破壳而出 2024-05-06

  • 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5月1日冰爽开板

    忒色 据悉,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室内综合性冰雪运动中心,是以冰雪运动为核心要素,集冰雪体验、运动健身、健康生活、亲子游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一站式冰雪轻旅游、微度假目的地。 2024-05-02

  • 区县的“宝藏景点”令人向往

    忒色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美景如画  孩子在阎良研学基地体验当飞行员    体验一次炫酷航空飞行,领略极限运动魅力 2024-04-30

  • Citywalk 这些特色街巷值得“打卡”

    忒色 文化主题墙街区 传递向上力量  毗邻西北政法大学的昌明路西段,是条别致的街道——全国首家红十字文化主题街区 2024-04-30

  • 在“家门口”体验异国文化

    忒色 据了解,中亚公园以“绿色、开放、包容、创新、节约”为设计理念,融入中亚文化元素,建设内容包括丝路会客厅改造、休闲街提升、中亚特色雕塑等,计划于5月建成开放 2024-04-30

  • 西安奥体中心:释放场馆动能 服务全民健身

    忒色 4月22日,陕西省体育局副局长徐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正在以西安奥体中心等十四运会场馆为核心,抓好“体育+”融合发展,把“体育为民、体育惠民”作为全省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场地设施建在群众身边,将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将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 2024-04-30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