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省文旅厅厅长高阳、副厅长郑晓燕等介绍了我省“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产品服务”有关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文旅行业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目标要求,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一批标识度高的文艺作品广受好评,一批标志性强的项目落地推进,产业吸引力、供给力、影响力明显增强,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作用突出。
文艺精品迭出 成果丰硕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近年来,我省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情景剧《延安保育院1946》获“红色故事会”全国大赛特等奖,8部作品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优秀剧目,“陕派话剧”继“长安画派”之后成为陕西文化又一新的标志性符号。“十三五”时期,我省“文华大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秦腔艺术精致传承。由文旅部、省政府共同举办的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20余项活动惠及线上线下群众600余万人次。我省起草制定《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条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方案》,厚植传统艺术发展根基,增强了保护传承利用动能。我省组织横山腰鼓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承担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组织协调、文艺演出等任务。
激活文化基因 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
在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上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省持续抓好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场活动,组织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2个国家重点扶持非遗工坊建设稳步推进。
在激活红色文化基因上迈上新台阶。我省发布红色文化地图,梳理全省233处重点红色资源,推出2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延安位居第五。
在激活特色文化基因上展示新作为。我省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覆盖黄河流域10市82县区100个重点项目;4项黄河文化重点研究课题获文化和旅游部立项;20多个景区(点)入选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均等化迈进
力促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均等化迈进。我省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进《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全省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2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安康等4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选派2240名文化工作者,投入资金5700余万元,支持“三区”建设;围绕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开展群众性歌咏合唱、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农民工诗歌朗诵会等公共文化活动5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2600万人次。
我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升级,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网络化、智慧化改造,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墙”工程,建立了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推出惠民便民举措133项,发放文旅惠民卡券70余万张。
文旅融合促提质增效
我省聚焦全要素整合文旅优势资源,推进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省文旅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一核四廊三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我省制定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实施意见,在建续建项目326个,计划投资6400亿元,“十四五”时期,全省将新建重点项目524个,计划投资8500亿元。当前,我省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十百千”培育工程,全省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基地11个,国家认定动漫企业10家,相关联企业营收达25.88亿元。
围绕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我省着眼提质扩容、升华内涵,推动文化游、民俗游、生态游等业态蓬勃发展,全省现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旅游度假区1个、A级旅游景区503个(5A级11个);打造《长恨歌》《延安 延安》《驼铃传奇》等旅游演艺70余台;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改造提升省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强化营销推广 加强市场监管
我省以挖掘新兴客源市场为重点,在尼泊尔、日本等国举办陕西非遗、书画联展等活动,“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针对疫情对文旅行业影响较大的实际,我省研究制定纾困企业发展十项措施,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二季度,我省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接待人次(人天)汇总排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我省着力加强安全监管,突出疫情防控、景区游览车辆运行、高风险旅游项目等8个方面风险防范,严防疫情通过文旅场所传播;持续开展“清浊行动”,今年以来交办涉及演出市场、歌舞娱乐、网络文化等重点领域问题线索1410条,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环境。
下一步,我省将坚持以文化人,弘扬好、传承好、挖掘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特色标识文化;坚持以文立标,创作更具标志性的文艺作品;坚持以文惠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均等化迈进、共享化发展、高品质升级;坚持以文兴业,聚焦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放大十四运会效应,培育文旅融合的陕西品牌;坚持以文聚力,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任晓彤
忒色 活动期间,游客可在爱菊健康文化体验园内观光游玩葫芦种植区、丝路好物区、非遗体验区、趣味游戏区四大主题区域 2025-07-11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
忒色 第四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在古城西安启幕 2025-06-23
忒色 2025-06-23
忒色 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吕氏乡约》再塑乡风文明底色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文化墙上的《吕氏乡约》 2025-06-23
忒色 记者从久治县公安局获悉,G347综合检查站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果洛州乃至青海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支点,以“智慧警务+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省界安全防线 2025-06-20
忒色 2025-06-21
忒色 6月18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鉴发展新征程2025“网链果洛・融绘新篇”大型融媒体采风行,深入探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河曲马良种繁育基地,记录下这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