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启全的面塑作品《清明上河图》。邱宇哲摄(人民视觉)
一团、一按、一拨,不过几秒,面团上便出现人物的眉眼。在辽宁沈阳于氏面人制作技艺传承人于启全手里,短短十几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面人就能制作完成。
今年53岁的于启全8岁起就学习面塑。“最初只是做着玩,没想到越做越入迷。”于启全说。
面塑作品,尤重神韵。“如果只为求‘像’,那完全可以用高清相机、3D打印等手段来复制,面塑作品的独特恰恰在于能够体现手工制作的痕迹,融入创作者的感情。”于启全说。
2012年起,于启全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用面塑艺术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再创作。“1996年,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幅影印版的《清明上河图》,一直想把它用面塑呈现出来。”于启全说。
将平面画作变成立体作品,整体宽度要延长到半米;每个人物的高度在2厘米至2.5厘米之间,五官甚至胡须都要清晰可见。为此,于启全做了大量文本研究工作,还专门制作了缩小版的面塑工具。最终完成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图》长达6米,包含500多个人物、50多只动物以及众多船只、建筑等。
“压力很大,也是一种磨练。”于启全说,《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是成组出现的,需要准确表达出他们之间的互动,有时一个人物不对劲,一组人物都要重做。为了追求整体性,他创作时常一气呵成,最多的时候一口气制作二十几个人物,连着做了好多遍才满意。
于启全的工作室中,摆着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很多历史题材作品,“传统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受重视,文化交流、展示展览的平台越来越多。”2015年,于启全的面塑技艺被评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传统技艺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如果不能融入当下生活,谈传承就很难。”于启全说。现在,他一方面将面塑作品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作了《抗疫》等作品,另一方面将面塑从静态的作品推向动态的表演,进行现场速塑创作。
“速塑创作,即在短时间内瞬间捕捉对象特点,快速塑造出对象的动作、形象和神韵。”于启全表示,进行速塑创作,需要悟性,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在人前表演的底气。
于启全多次受邀带着他的面人到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小小的面人从曾经的沿街叫卖到如今走上世界舞台,这是作为手艺人的自豪,也是更大的责任。”于启全感慨。(记者 胡婧怡)
编辑:胡倩
忒色 这是一场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舞台的国乐新生,5月10日,跟着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优秀演奏家们,在国韵流芳《带你赏国乐》民族音乐会上,一起聆听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光彩 2025-05-07
忒色 2025-04-30
忒色 在这里用餐,仿佛置身艺术展!不管是约会还是和朋友聚会,氛围感拉满,朋友圈 C 位非你莫属!五一来大华 1935,穿梭在历史建筑间,打卡宝藏店铺,收获满满的快乐与美食
2025-04-29忒色 慕思不仅关注您夜晚的深度睡眠,更愿陪伴您白天的每一刻健康生活!”阐述了慕思一直以来对健康睡眠的关注与投入,以及举办本次活动的初心和愿景,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让健康与快乐同行 2025-04-29
忒色 高空俯瞰全景想体验缓缓升空的优雅又想感受360°旋转的刺激 2025-04-22
忒色 摘下被汗水浸透的骑行手套,露出掌心磨出的老茧,王亮亮说,“组织骑行活动的2年多时间里,我见过凌晨3点的灞河,也遇到过暴雨中的同行者 2025-04-18
忒色 记者在西安兴庆宫公园走访时,发现很多游客在牡丹花前作画,闫方煜就是其中的一个 2025-04-18
忒色 “现在电压稳得很!”经营面摊20年的摊主张师傅说,“汇通夜市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各种大型LED广告牌做得很漂亮,宣传效果好,灯火通明的感觉美得很!”张师傅说,电力人员经常来各摊位检查用电设备,还会给他们讲解用电安全知识,服务很贴心 2025-04-07
忒色 郧西县地处西安至武当山两大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黄金枢纽位置,西安是郧西重要的客源市场,为借力古都西安文旅“大窗口”,郧西县创新实施“西引力”工程,在西安设立旅游联络处,建设鄂西北旅游集散中心,打造集交通换乘、票务服务、特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