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举行,20余项活动惠及线上线下群众600余万人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我省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自觉,持续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展现文艺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
以文立标 擦亮文化强国的陕西窗口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时代风貌,昂扬民族精神。陕西作家在“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而歌”的征程上主动担当,及时回应重大主题,创作推出小说《喜剧》《乾坤湾》《长安》、报告文学《最美奋斗者》《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纪实文学《国家至上》等一批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现实题材作品。其中,省作协组织创作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获第五届全国党员培训教育优秀教材奖,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丝路书香工程项目,将翻译成白俄罗斯文输出国外。叶广芩的小说《耗子大爷起晚了》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我省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创作了电视剧《大浪淘沙》《号手就位》《对你的爱很美》《逐梦蓝天》、电影《柳青》《我和我的父辈》《再见汪先森》、纪录片《千年陕菜》、话剧《沙石峪》《主角》、秦腔《骄阳之恋》《织梦人》、歌曲《中国时代》《家乡绿了百姓笑了》、广播剧《红箭 红箭》《汉江是一条河》《地火》等一批具有陕西标识、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以文惠民 打造公共文化的陕西名片
群众文化活动务实惠民。我省成功举办首届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举办2021陕西省群众文化节、“三下乡”集中示范文化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5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2600万人次,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一批群众文化品牌。其中,“延安过大年”“欢乐送基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我省创新实施文旅惠民工程,推出惠民便民举措133项,发放文旅惠民卡券70余万张,“荟文化·惠生活”陕西文旅惠民演出“送文化、种文化”效应彰显。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我省建立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成陕西地方特色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库等项目近60个,资源总量约130TB,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13家、文化馆119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2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61个,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西咸新区运行西部首家城市书房。安康等4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以文兴业 培育文旅融合的陕西品牌
文化产业数字化持续推进。我省借助科技创新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数字视听、云上展览、电子竞技、动漫等。目前,全省有电竞、动漫企业200余家,国家动漫认定企业10家,相关联企业营收达25.88亿元;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基地11个。我省运用声光电、互动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延安 延安》《驼铃传奇》等70余台具有科技感、沉浸式、场景化的旅游演艺作品。延安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创新与应用示范等3个项目进入国家文旅科技创新工程名单。陕西师范大学“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实验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游陕西”数字文旅产品矩阵已深度服务省内外涉旅企业近150个、游客近600万人次。
文旅产业恢复振兴步伐加快。我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旅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激发新动能。2021西安丝路旅博会邀请15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展商参加,签约重点文旅项目34个,金额174.78亿元。同时,我省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强化文旅宣传推广,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28909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14.13%,较2019年同期恢复78.75%;国内旅游收入2574.81亿元,同比增长117.09%,较2019年同期恢复70.59%,全省旅游市场整体呈现稳步复苏态势。
以文聚力 激活文化自信的陕西基因
非遗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加快推动陕西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举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黄河记忆非遗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为国家重点扶持的12家非遗就业工坊集中授牌,组织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我省推进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命名24家非遗扶贫示范单位,绥德石雕、凤翔泥塑、西秦刺绣、临渭草编等项目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今年6月,“张骞传说”等13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至87项。
激活文化基因迈上新台阶。我省梳理233处重点红色资源,推出2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全国首家发布红色文化地图。延安位居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第五,全国最具人气五大红色旅游演出陕西占四个,人民群众在丰富的旅游体验中受到红色精神洗礼。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编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覆盖黄河流域10市82县区100个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4项黄河文化重点研究课题获文化和旅游部立项,20多个景区(点)入选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记者 柏桦)
编辑:胡倩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
忒色 第四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在古城西安启幕 2025-06-23
忒色 2025-06-23
忒色 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吕氏乡约》再塑乡风文明底色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文化墙上的《吕氏乡约》 2025-06-23
忒色 记者从久治县公安局获悉,G347综合检查站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果洛州乃至青海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支点,以“智慧警务+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省界安全防线 2025-06-20
忒色 2025-06-21
忒色 6月18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鉴发展新征程2025“网链果洛・融绘新篇”大型融媒体采风行,深入探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河曲马良种繁育基地,记录下这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6-20
忒色 在党建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宁友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活,焕发出蓬勃发展的崭新生机 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