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谁在“敲”那千年的“鼓”

时间:2022-01-12 10:40:20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听,谁在“敲”那千年的“鼓”

如今,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都城隍庙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东仓鼓乐社5家乐社的传习所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乐社提供了学习传承、宣传展示的场所,有力推动了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的开展。


1710237e00aface3c8eeb7688af4d88e.jpg

东仓鼓乐社在大唐芙蓉园演绎唐代宫廷燕乐《鼓》

7a89f792ebdd21030ff7b060447834d9.jpg

东仓鼓乐社珍藏至今的明代老鼓

8700f4aa0fb7e6de34fb8a3b627a9cf4.jpg

东仓鼓乐社珍藏至今的清代袖谱

“东仓鼓乐传承人赵筱民,研习东仓鼓乐50载……”

“鼓师齐兴峰,研习东仓鼓乐17载……”

“琵琶田立立,研习东仓鼓乐10载……”

2021年11月9日晚,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内,唐代宫廷燕乐《鼓》悠扬的曲调结束。舞台上,乐师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一一报出自己研习鼓乐的时间;舞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不少观众红了眼眶。人们用掌声向中国民族音乐致敬,也向一代代西安鼓乐传承人致敬。

西安鼓乐作为陕西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目前仍存活在民间的千年古老乐种,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源于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还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活跃在西安及周边地区。

但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发展困境一样,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西安鼓乐原本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退化或者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传承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

流传千年的大唐之音

说起西安鼓乐,许多人都不甚了解。但说起讲述唐朝历史的电影、电视剧中众多乐师手持民族乐器一起演奏的场景,大家一定很熟悉。这些影视作品中,不少大气恢宏、浑厚悠远的曲调,都改编自西安鼓乐的乐曲,或者就是西安鼓乐的某一单曲。

为何西安鼓乐与唐代宫廷音乐有着相似的曲调和同样悠久的历史?这必须要从西安鼓乐的发源讲起。

自古以来,陕西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为古长安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次数最多的城市,也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众多不同门类的歌舞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一时期,宫廷贵族在长安及周边地区游玩、狩猎、度假时的各种礼仪、行为及宴乐等,被民间追捧、效仿,为西安鼓乐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安史之乱爆发后,宫廷的皇家乐队为躲避战乱,逃至集贤,在此居住了3年有余。为回报当地百姓的收留奉养之恩,乐师们将宫廷音乐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百姓,鼓乐从此在这里世代相传,皇家宫廷音乐的曲谱演奏形式也传承至今。”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第46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中禾说,无论是在历代老艺人的讲述中,还是在现存古曲谱本、乐器种类、演奏形式等的史料考证中,西安鼓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贤鼓乐都起源于隋唐皇家宫廷宴乐。

从诞生时起,集贤鼓乐的传承者就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农忙时拿锄头,农闲时拿乐器,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把鼓乐保存传承下来。历经千余年时光,他们为今人留下了一段中国民族音乐的璀璨历史。“为了让后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先人们想了一个办法。”田中禾说,“他们把乐队一分为二,每年正月里,两个乐队轮流演奏乐曲进行接龙比赛,并且不能表演重复的曲目,最终接不上的一方就输了。”这便是古老的“斗乐”传统。这一传统,造就了周至县集贤镇的两家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和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还有每年两家鼓乐社“斗乐”时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赏的盛景。

1953年,中国音协古音乐专家杨荫浏和陕西省音协鼓乐专家李石根、何钧等,以周至县南集贤村为主要基地,对鼓乐乐种情况进行重点调查,最终将其定名为“西安鼓乐”,为之后西安鼓乐的研究、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口传心授的鼓乐技艺

俗话说,“年管月笛当日笙,学会打鼓得三冬”,学打鼓不下苦功是不行的。西安鼓乐是吹管乐与锣鼓乐相结合的大型传统器乐合奏的音乐形式。在笛、笙、管、双云锣、方匣子等旋律乐器和鼓、锣、梆子、铙、钹等节奏乐器中,鼓是最主要的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统领作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景昭说,鼓也是最难的乐器之一,只有熟记曲谱,长期练习,才能在演奏中得心应手。

学习鼓乐必须用师傅“韵曲”、徒弟背诵的方式。因为现存于各乐社的150多卷手抄曲谱,都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这种曲谱对于没有深入研究过的人来说如同天书一般,是看不懂其中蕴含的极大艺术价值的。顾景昭家中便珍藏着几百年前先辈传下来的手抄曲谱和乐器。为了能让今人得以领略千年鼓乐的独特魅力,他一生都在研究鼓乐文化的道路上探索,并将自己的所学所知给弟子倾囊相授。如今,他的弟子也能识得这种曲谱并演奏出来。

因为“韵曲”这种原始的传授方法,在乐器配置、韵曲手法、演奏技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众多有着严格师承关系的民间乐社。据老艺人讲述,在明清时期,西安鼓乐社星罗棋布,仅西安城内就有20多家,农村有30多家。每逢农历六月的终南山南五台古会和城内西五台古会,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时常会进行“斗乐”。这种“斗乐”极大地改进和提高了各乐社的整体水平,为鼓乐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鼓乐社虽然广泛参与民间活动,但只为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亦不以鼓乐为谋生手段。这就使得西安鼓乐的发展几乎完全依附于庙会和民俗活动。明清时期,接连不断的庙会和祈雨、庆贺丰收等民俗活动,让鼓乐社有了展示和发展的舞台,一度非常活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庙会和民俗活动逐渐消亡,导致鼓乐社生存的空间逐渐缩小,而各乐社的社员也只能在赖以谋生的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和演奏。渐渐地,鼓乐社也就不复往日的辉煌。而这一系列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西安鼓乐的传承危机。

创新实践的传承之路

2021年2月12日,唐代宫廷燕乐《鼓》时而激昂雄劲、时而悠扬典雅的乐曲声从大唐芙蓉园的紫云楼中传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和精神的西安鼓乐,首次以沉浸式音乐秀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千年活化石”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得到发展和创新。

自1953年发现西安鼓乐,我省就着手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影音、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引起了全国音乐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1985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今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成立“西安鼓乐研究室”,我省第一所西安鼓乐陈列馆也在何家营村建立。1992年,西安鼓乐20余种体裁的153首(套)代表性曲目被编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并出版。至此,西安鼓乐正式载入中国音乐史册。

2004年,西安市成立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对西安鼓乐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对曲谱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收集了千余首古曲谱资料和一些音像资料,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演出活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决定了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方式不能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的层面,还需要更多热爱并愿意继承这门技艺的人将之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同年,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出资扩编东仓鼓乐社,同副社长赵筱民一起广招学员,传授鼓乐技艺。为了招生,他们前往渭南市华阴县(今华阴市)文化馆。范炳南说:“我管吃、管穿、管教、管看病、管安排工作,来了以后只要你学鼓乐,我不要任何回报。”时任华阴县文化馆馆长宁文英听后,请范炳南回西安开介绍信。几天后,当范炳南拿着介绍信再次来到华阴县文化馆时,宁文英笑着说:“你知道不,上次我打了110!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人家办学都挣钱呢,你们不但不收钱,还管这管那的……”

在华阴县文化馆的帮助下,范炳南和赵筱民为东仓鼓乐社招到了50个学生。经过近两年艰辛的教学,最终只留下了18个人。2006年,范炳南率领由部分老社员和18个新学员组成的东仓鼓乐社进驻大唐芙蓉园演出,在文旅融合的创新尝试中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另辟蹊径。此后15年间,东仓鼓乐社在大唐芙蓉园为国内外观众累计演出上万次,那些当年只有十几岁的新学员也已成长为西安鼓乐的新一代传承人。

如今,每当唐代宫廷燕乐《鼓》演出结束,每位演员铿锵有力地喊出自己的名字和习传鼓乐的时间时,全场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人们对这些为传承西安鼓乐不断努力甚至奋斗终生的人的敬佩,是对代代乐师以生命传承鼓乐灵魂的奉献精神的赞叹,更是对所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的人们的褒扬。

培育生存土壤 传好鼓乐之音

“你能想象这些鼓乐手都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聚在一起学习、排练的农民吗?甚至有活动的时候,男的扔下手里的镢头,拿起锣鼓家什就往活动地点赶;女的顾不上灶火上正在做的饭,带上乐器就匆匆出门。他们之所以愿意为西安鼓乐做出这样的努力,都是源于他们的责任感。”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说,“西安鼓乐如果只依靠大家自发的责任感去传承,未来该怎么办?”

20世纪50年代初,西安地区有四五十家鼓乐社。每逢节庆演出,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笙管齐奏,鼓乐齐鸣。而今天,尚能正常演出的仅有6家鼓乐社,其发展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城市改造带来的住所变迁,使鼓乐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被分散,民间乐社数量随之快速减少。自古以来鼓乐社不参加营利性活动的规矩,也成了经济社会中阻碍西安鼓乐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离世,就会造成更大的传承损失。

怎么办?各鼓乐社迎难而上,尽力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作为西安鼓乐责任保护单位的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也竭尽全力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0年,时任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社长的田中禾打破集贤鼓乐“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首次招收了17名女学员。随后,各乐社也纷纷打破这一传统,吸纳大量女性成员,为西安鼓乐的传承争取了更多力量。

2004年,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自筹资金招收培养学员,带领社团于2006年进驻大唐芙蓉园进行演出。这种最早开展的文旅融合让鼓乐社增加了经济收入,稳定了传承队伍,也打开了阻碍西安鼓乐发展的桎梏。之后,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也曾长期在周至县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和西安永宁门瓮城演出。

2007年,由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首届西安鼓乐艺术节,让更多人知道了西安鼓乐的存在。此后,连续举办的11届西安鼓乐艺术节,让西安鼓乐的影响力持续加大,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9年,喜讯传来: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消息令人们为之一振,同时,对于传承人来说,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一分。

此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西安鼓乐大量参与文化交流展示活动,频频亮相国内外舞台,极大提升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也使西安鼓乐拥有了越来越多不同国籍的“粉丝”。

各鼓乐社也开始筹建传习所。如今,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都城隍庙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东仓鼓乐社5家乐社的传习所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乐社提供了学习传承、宣传展示的场所,有力推动了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的开展。

2012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开展了“西安鼓乐进校园”大型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全国各地几十所院校进行宣传演出。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设立了西安鼓乐专业,教授鼓乐理论及器乐演奏。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传承保护西安鼓乐的行列。

2016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整合多年抢救保护成果,出版了共计5部20册的《西安鼓乐大典》,全面整合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概况和研究成果,同时组织完成了西安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庚辰和田中禾的采访拍摄工作,最终形成整套抢救保护音像及文字资料。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后继乏人的问题依然存在。”丁科民说,“作为大型合奏乐种,西安鼓乐的练习、演奏需要多人合作。大多数乐社成员都不是职业乐手,没有足够的时间排练、学习,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而职业乐手并不算高的薪资,对西安鼓乐的传承发展也非常不利。同时,一个乐社的维持需要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一旦老艺人离世,而新一代传承人还没有成长起来,整个乐社可能就会分崩离析。西安鼓乐的传承需要更全面、更妥善的措施和政策。”

多年来,在众多音乐专家和相关工作者的努力下,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形势逐渐向好,但距离保护好这门古老技艺并将之传承下去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记者 柏桦)

编辑:胡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 在西安赴一场和飞鸟的约会

    忒色 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候鸟良好氛围  眼下,随着夏候鸟的陆续抵达,众多鸟类已开始进入繁殖期,西安迎来新的观鸟季,除了有关鸟类的新发现外,如何保护鸟类、更好地爱鸟也尤为引人关注,这些点点滴滴都折射着西安这座城的生态自觉 2024-04-11

  • 花式出游 拥抱春天

    忒色 4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花为媒”促进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 2024-04-11

  • 年轻人的新潮流

    忒色 如今,“旅游搭子”“健身搭子”“通勤搭子”“逛街搭子”等“搭子”社交逐渐流行起来,成为都市年轻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2024-04-11

  • 如何在“带货江湖”中打造“长安爆款”?

    忒色 10时许,记者在农产品直播间见到了本土新主播闯闯,小伙子今年23岁,拥有大专学历的他入职才8周,讲起海南金煌芒果的香甜却头头是道 2024-04-09

  • 油菜花海 迎客来

    忒色 2024-04-08

  • 朱鹮近亲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忒色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员介绍,此次现身的彩鹮悠闲地漫步在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边,双腿修长,羽毛整体呈深栗色,嘴长而下弯,嘴时而插入浅水中觅食,时而插入后翅整理羽毛

    2024-04-08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