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频为何受青睐

时间:2022-01-29 10:22: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传统文化视频为何受青睐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青年人对传统文化视频的喜爱,说明传统文化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可以进行当代化、新媒体化的改造,通过赋予其青春气息、网感、当代性等,进行转换和适度配比,从而爆发出强大的观看号召力和传播效力。


“极新”爱上“极旧”

2020年12月31日晚,B站的跨年晚会上,青年演员裘继戎表演的《惊·鸿》,以舞蹈将6种优秀传统戏曲片段进行了创意混搭和融合,在青年群体中收获了极佳反响。他们纷纷通过弹幕、微博、网页等留言:“太美了”“看哭”“当晚最佳”“再刷亿遍”。

无独有偶,最近播出的《我在故宫六百年》《国家宝藏3》《衣尚中国》等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视频节目也受到青年观众的追捧、热议,成为诸多长短视频网络平台的“流量担当”。

这就是近年来网络文艺传播和接受方面出现的“极新对极旧”现象:即在“新新人类”聚集的视频平台被火爆观看的作品,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大秦帝国》《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纪录片、综艺节目、影视剧,常常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青年人不仅热衷观看,还被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时间节点等引发好奇心,推动他们去浏览传统艺术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这让我们认识到,追逐新潮并非青年人的唯一“天性”,他们对传统也不会敬而远之。深层来看,这展示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文化选择和独特而强大的理性,文化也有着维持其自身连续性发展的密码。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青年人对传统文化视频的喜爱,说明传统文化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可以进行当代化、新媒体化的改造,通过赋予其青春气息、网感、当代性等,进行转换和适度配比,从而爆发出强大的观看号召力和传播效力。其实,这里解决的就是文艺工作者曾苦苦寻找答案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当代转换”的难题。

就传统文化视频而言,笔者认为,转换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内容选择上善于萃取“亮眼”的元素,而不是照搬原作,进行缓慢、冗长、封闭的铺陈。也就是将传统文化艺术中精华部分的“点”提炼出来,如将诗词、情怀、意境等元素进行抽取,巧妙分插进当下传媒艺术、网络文艺的适当环节,如主题设定、人物性格、故事陈述等,与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融合对接。《惊·鸿》等舞台表演、《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大秦帝国》等影视剧均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往往创新性地改变传统艺术“铺垫在前,高潮在后”“起承转合”的传统叙事方式,而是先呈现高潮,后补充铺垫,将传统文化中有强烈吸引力的精彩部分前置,播放时力求先声夺人,吸引并留住刷视频时注意力很容易转移的青年观众。

此外,在叙事方式上,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创作者往往特别注重故事性、悬念感、情节反转、人物的性格设定和视觉奇观的营造,增强作品对青年观众的吸引力和黏度。同时,加强网感叙事也备受重视,如将传统作品与二次元式表达相结合,融入可爱、萌、热血、昂扬、自嘲等元素。《我在故宫修文物》给人的切近感,《我在故宫六百年》给人的讲述感,《雾山五行》等传统故事动漫作品十分讲究塑造人物个性,《长安十二时辰》等传统题材影视剧非常讲求视觉效果等,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在传播方式上,受青年受众追捧的传统文化视频通常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传播策划,通过引发青年人在网络社交空间大量的、密集的分享,达到高度渗透、刷屏传播的效果。毕竟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时代,当下的青年人早已经习惯了“众乐而非独乐”“接受而非寻找”的内容接触方式。

需要开放的心态

当代青年人是“数字原住民”一代,经过互联网使用、新媒体生存的长期培育,他们已经习惯于期待高创意、有品质、能分享的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下的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便捷地接触了大量媒介内容和传媒艺术,通常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和影视素养,对网络文艺作品的品质要求很高,对品质粗糙低下的作品忍耐度较低。在观看网络文艺作品,包括传统文化视频等作品时,会积极地、习惯性地通过弹幕区发送、留言区发言等方式,互相提醒作品的“高光”段落或者在从传统向当代的改编中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些“直言不讳”相当专业。

因此,提供更加有智慧、有水平的传统文化视听产品,是对我国传媒艺术创作者提出的时代性要求。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艺术审美接受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行为习惯。青年人的文化习惯和精神状态,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程度、文明高度有着深远影响。通过网络传媒,让青年人逐渐喜爱传统文化,并自觉践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无疑是让人乐见的。

我们的网络文艺创作者、传播者,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而不是僵化地硬要把青年人“拉回”到所谓“纯粹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同时,对青年文化中不成熟的部分,也需要及时、正向、有智慧、有成效地进行矫正。要认真思考、积极面对、有效适应当下青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创作出更多“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视听文艺作品,让传统文化艺术释放出强大的当代活力。(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 刘俊)

编辑:胡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跑出“体文旅商”融合新图景

    忒色 本届宝鸡马拉松在组织运营上实现突破,将起跑阶段前5公里赛道由半幅改为全幅设计,有效疏导参赛人流,从源头化解了大型路跑赛事常见的出发拥堵问题 2025-10-31

  • 淬火·新生

    忒色 2025-10-27

  • 文脉·铜川

    忒色 2025-10-27

  • 转型之路

    忒色 2025-10-26

  • 千年炉火

    忒色 2025-10-26

  • 铜音共振

    忒色 昔日煤城,今朝蝶变。融入西安“半小时圈”,铜川机遇扑面而来!铝基新材料、半导体、汽车装备…链式集群,打造转型高地。 2025-10-26

  • 铜川:一首歌的故事

    忒色 60多年来,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承载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歌颂,深沉的爱国爱党之情,唱遍大江南北,温暖几代人的记忆。 2025-10-26

  • 铜你相约

    忒色 千年窑火淬炼北方青瓷之都,冰裂纹中凝固盛唐气韵。药王山上铭刻大医精诚,薛家寨峭壁生长英雄信仰。 2025-10-26

  • 一城铜画

    忒色 白鹭在漆水河振翅朱鹮于沮河畔起舞,华北豹的足迹隐入苍茫山林……从工业记忆到山水画卷,铜川大地,正书写着动人的生态篇章 2025-10-26

  • “收藏170余万件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带着3件国宝登上花呗皮肤

    忒色 “收藏170余万件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带着3件国宝登上花呗皮肤 10月2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携3件国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鸳鸯莲瓣纹金碗、开元通宝金钱登上花呗文物皮肤,可在手机上免费获取 2025-10-24

  • 轻食配咖啡 活力助西马丨肯德基旗下KPRO肯律轻食和肯悦咖啡为西马注入品质能量

    忒色 此次KPRO肯律轻食与肯悦咖啡携手西马,不仅以“营养补给+能量唤醒”的双重保障践行品牌承诺,更通过与赛事精神的深度契合,让“安心品质”与“活力生活”的理念在古城西安的赛道上充分彰显 2025-10-23

  • 万张大门票免费 邂逅“地心奇航” 恩施地心谷“超级文旅日”邀您畅游

    忒色 恩施地心谷景区据悉,本次“知音湖北·超级文旅日”活动由湖北省统一打造,以每月17日(谐音“一起”)为载体,旨在通过文旅惠民深化“知音湖北”的文化内涵 2025-10-20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