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网讯 5月1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颁布。
在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惠敏莉分别就秦腔历史现状及发展、秦腔艺术精品创作、《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贯彻实施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出本议案的省人大代表惠敏莉告诉记者:“2020年陕西省两会期间,提出了建议结合陕西实际制定秦腔艺术振兴地方保护条例的议案。2021年11月26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经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
《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阐明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遵循的原则,明确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对象,从组织领导、加强规划、部门职能、院团建设、社会参与、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保障措施等相关方面,对推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为新形势下保护好传承好秦腔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目前,陕西共有各类秦腔艺术表演团体173个、各类秦腔艺术人才426人,《条例》的颁布,对秦腔剧种和秦腔人才提供了政策性法律保护、法律依据,实属全国首例。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够为秦腔行业发声,让它更加健康发展和传承,也算是我对秦腔的一种回报。”惠敏莉在发布会上表示。
编辑:马喆
忒色 《生命之重》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资助项目、陕西省艺术创作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由陕歌一级编导张严携陕歌青年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历时一年精心打磨而出 2023-06-07
忒色 自2021年以来,项目在耀州区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等多个苹果主产区开展,已针对“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完成了23场培训课程,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有效解决当地村民的种植难题
2023-06-05忒色 5月31日至6月7日,陶浒《老城记忆》水彩画·李运正《老西安》撕纸画艺术联展,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以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重现西安这座古城的过往与记忆细节,用艺术作品唤醒城市记忆 2023-06-01
忒色 5月22日,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西安外事学院的“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编钟数量)称号 2023-05-23
忒色 作为古都文化地标之一的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2023-05-23
忒色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工作人员在秦岭腹地的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兰科植物——绿花杓兰 2023-05-16
忒色 每一个路名都是一段历史芦荡巷最早叫卢进士巷除了仓颉巷、造字台巷之外,西安还有很多路名是和人物有关 2023-05-16
忒色 2023-05-11
忒色 另外,临潼区全区共有61棵皂角古树,主要分布在仁宗、穆寨、小金、骊山、斜口、新丰等街办,其中一级保护10棵,二级保护16棵,三级保护35棵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