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摇滚“华阴老腔”

时间:2023-11-13 14:54:42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土地上的摇滚“华阴老腔”

华阴市也接连出台扶持政策,成立老腔保护中心,并在双泉村设立传承基地,将老腔打造成华阴文化品牌

081b6f56046cc9d295aab10b8046e3bb.jpeg

张喜民(左四)和艺人们在后台交流

a9d1eed78d3f9074aa6070f8cc4caad0.jpeg

华山上的华阴老腔演出 (资料照片)

1ee256c6cfe25c3f472ff08f937c5493.jpeg

官池小学教师李庆(左一)给孩子们教老腔

a6f3858dcd0017932ce3a5e6fd949b85.jpeg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老腔团

ca6bffe5f08385388f7e3647090f05d9.jpeg

杨军燕(左一)指导大学生排练老腔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天黑了,又亮了;人睡了,又醒了……”近日,在渭南市华阴市影剧院,《关中古歌》吼得正起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和艺人们慷慨激昂,嘶吼声、跺地声、砸凳声、敲梆声混在一起,犹如黄河惊涛拍岸,将黄土情淋漓尽致地挥洒开来。这就是——

编者按

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的瑰宝。陕西有着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如今仍然流传在各地,大部分剧种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遗存。为了充分展示丰富的陕西戏曲文化,《西安晚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关中、陕南、陕北的剧团戏班、乡村社区,记录了它们的前世今生。即日起,本报开辟专版,连续报道三秦大地上的地方戏曲,充分呈现陕西文化的魅力,以飨读者。

华阴老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西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的渭南市华阴市岳庙街道办双泉村是其发祥地传承地。其原本只是“家传戏”,在村落间传唱,是皮影戏“配角”,后在文化工作者推动下走到台前。其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追求自在、随性的痛快感,展现了陕西农民生命激情原生态力量,所以也有“黄土地上的摇滚”之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传戏”从幕后走向世界舞台

“正在排练的非遗音画《夕约老腔》都由本土演员本色出演,以华阴老腔为主,串联展示华阴迷胡、华山戏法以及面临失传的华阴时腔、华山红社火等十余个非遗项目。”华阴市文化馆馆长王妮介绍,该节目以后将在华阴市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老腔剧场常年驻场为游客演出。

在张喜民等艺人排练时,记者注意到,台下有一人手拿话筒,绕着舞台,走走停停,时而若有所思,时而提醒台上演员注意走位和表情。

此人是华阴老腔艺术团导演、原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党安华。正是他一手推动老腔皮影戏改革,将老腔与皮影戏分开,让老腔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既闻其声又见其人。

那是2001年的深秋,作为文化干部的党安华到一个村子观看张喜民老腔皮影戏班演出。看到台下只有3位观众,他本想到后台告诉老艺人们别唱了,可掀开“亮子”(皮影戏影窗)的瞬间,5位老艺人激越专注的表情震撼了他——张喜民怀抱月琴全情投入仰头高歌。另外三个人操纵板胡、大锣、战鼓、惊木、钟铃、梆子等十几种乐器,让人眼花缭乱。还有一人随着铿锵乐声,双手对舞皮影,推进故事情节。

原来皮影戏幕后比台前还精彩!党安华就给张喜民等老艺人做工作,到台前演唱。2003年,党安华带领艺人编排情景老腔《古韵乡趣》在渭南市文艺会演中一举夺得创作、导演等多个一等奖,成为华阴老腔从幕后走到台前、从单一唱腔到原生态演绎的首次成功转变。

此后,华阴老腔受邀参演话剧《白鹿原》,取得轰动性效应。华阴市也接连出台扶持政策,成立老腔保护中心,并在双泉村设立传承基地,将老腔打造成华阴文化品牌。2015年,歌手谭维维和老腔艺人们合作《给你一点颜色》技惊四座。2016年央视春晚,谭维维又与老腔艺人带来《华阴老腔一声喊》,更让华阴老腔名声大振。近年来,华阴老腔足迹遍布全国,还先后应邀到美国、法国、德国等国演出。

创新形式载体探索传承新路

“老腔传承最大问题是‘后继无人’。”77岁的张喜民是华阴老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双泉村人,15岁跟随祖父、父亲学习老腔,1980年成立班社(又称“喜民班”)。几十年来,他带领班社足迹遍布秦、晋、豫一带,在老腔保护发展上作出突出贡献,几个月前他还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过去双泉村老腔‘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除了本村本族男人一概不传。陈旧观念早已摒弃,还是没有年轻人学。”张喜民叹了一口气,“现在台上的艺人都在60岁左右。其实也理解,年轻人要生活!学这个周期长,拿板胡来说,我们常讲‘三年的板胡都不动听’,这一样乐器学精就得几年。还有主唱,不光唱还得会月琴。其他角色也得同时掌握几件乐器才行,最快一年半才上得台面。学习时没收入,学成了收入没保障,年轻人也得养家糊口,就没人愿学。”

如今,年过古稀的张喜民仍为老腔的传承忧心,也在不遗余力找出路、想对策。华阴市多次开办老腔学员班,他毫不保留传技艺。为吸引年轻受众,他还尝试对演出形式、内容等进行创新。除和谭维维多次合作,又和黑撒乐队合作老腔摇滚《一无所有》等,老腔+流行乐、摇滚、民歌等的融合倒也取得了不错反响。

64岁的杨富民是华阴市第一批(2009年)老腔培训班学员。“记得2013年,我们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到法国表演。上了台,观众开始还坐着看,后来激动得都站了起来。结束后,观众都不愿离场。”杨富民触动很大,“没想到老腔这么大魅力!”

“我们班社和华山旅游集团签约,常年在景区演出,收入有了保障。但其他班社艺人还存在收入不稳定、演出不确定等问题,很难吸引年轻人。”为此,杨富民和同班社艺人这几年也编排了不少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的新节目,以吸引年轻人眼球。

“让非遗技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创新融合,才能让华阴老腔获得长久生命力。”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段鹏涛说。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近年来,华阴市坚持在保护利用非遗文化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形式载体,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推动话剧、影视、歌曲融入华阴老腔元素,推进华阴老腔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的融合,为华阴老腔的保护传承不断探索新路。

独特的视听艺术吸引青年学子

走进渭南师范学院陶然楼510教室,摇滚老腔唱得正起劲。大学生老腔团的成员们激情四射,二胡、战鼓、钟铃、惊木等传统乐器,与电吉他、架子鼓等现代乐器合奏,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和听觉震撼。

“以前觉得老腔是老年人唱的,没想到年轻人也可以唱,与摇滚结合很有趣。”该校莫斯科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213班的郑传祥说,在他的老家安康,出名的是汉调二黄,上大学后看了学长们的老腔音乐会才接触华阴老腔,被深深吸引,就加入了大学生老腔团。

青年学生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未来主力军,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年从事东府皮影戏音乐文化研究的渭南师范学院教授、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基地主任杨军燕对此有着深刻认识。“近些年,华阴老腔有了名气,但真正热爱的青年人不多,有传承‘断代’危险。”为了华阴老腔的薪火相传,2016年,渭南师范学院成立大学生老腔团,先后吸纳近600名学生传习老腔。

杨军燕也认为“创新融合”是保护传承老腔的有效途径。她经常带领大学生老腔团参加公益演出,通过“非遗进校园”“国乐进课堂”等,推动老腔传承“大中小(学)”一体化融合。除创新推出老腔+摇滚、碗碗腔等,还联合学校音乐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出俄语老腔、英语老腔。

在带领学生外出表演中,一些乐器不方便携带成了头疼事。杨军燕还对乐器进行改造:长条凳改成折叠的,钟铃改成可拆卸的……还先后取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怀,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热爱家乡的文化,身为渭南人又是教育工作者,更应尽己所能,推动家乡的非遗文化走出去。”杨军燕说,欣慰的是,大学生老腔团的学生离开校园后,纷纷在各自工作岗位宣传老腔、传习老腔,为老腔的保护传承鼓与呼。

除了杨军燕,渭南师范学院还有不少教师致力于老腔传承。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魏瑜芬副教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将老腔唱词和皮影知识等译成英文,利用新媒体助力华阴老腔国际化推广传播。

老腔“搬”进小学课堂

“伙计哎,抄家伙。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每周一至周四下午“课后服务”时段,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官池小学舞蹈教室都会传出老腔吼唱声。李庆在孩子们中间来回走动,“惊木敲击板凳,一定要有气势”“钟铃配合梆子,应该这样敲”……

李庆曾是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老腔团的一员,2018年大学毕业到官池小学当了音乐教师。经他的努力争取,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官池小学成为大荔全县唯一开设老腔兴趣班的学校。

李庆讲,孩子们学习老腔受益匪浅。既培养兴趣爱好,又开阔眼界,有个别孩子加入前性格内向,后来上台多了,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官池小学5年级2班的钟凯悦说:“老腔就是我们民族的摇滚。每次到校外表演,看到别的学校小朋友兴奋地叫起来,很自豪。”

“学校有教书育人的使命,而学习不只局限于书本,还有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开设老腔课后服务兴趣班的初衷即是如此。”官池小学校长于伟表示,让孩子们从小传习老腔、感受非遗魅力,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而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接下来,学校还计划将低年级学生吸纳到兴趣班。“孩子们从更小年龄接触老腔,通过整个小学阶段传习,可以形成连贯性,对老腔的传承也是一种新探索。”于伟说。

在官池小学采访结束时,李庆带着老腔兴趣班的孩子们转场到了学校操场。课间休息时间,听到老腔震撼声响,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跑来。“艺人”们激情奔放,“观众”们卖力鼓掌……

文/图 记者 吕聪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