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传文化 巧手“绘”精彩

时间:2023-11-15 09:40:16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面塑传文化 巧手“绘”精彩

本报记者 仵永杰文/图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上,由耀州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百来制作的面塑作品《铜川欢迎您》,引得众人关注

0c655853-9a51-4626-a42a-239db6945d9c.jpg.2

崔百来面塑作品《喜糕》。

d5a21aa6-6597-44c8-8c4b-24dc5ec90479.jpg.2

崔百来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

1ef9cc01-207a-4d1e-82fb-b1615960f243.jpg.2

八旬面塑手艺人白淑梅(左)为辛风琴讲授面塑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仵永杰文/图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上,由耀州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百来制作的面塑作品《铜川欢迎您》,引得众人关注。此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精巧,将铜川历史文化元素和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吉祥物的形象完美融合。

在节庆时,耀州群众用面塑祭天拜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婚丧嫁娶、祝寿满月等人生重要仪式上,耀州群众用面塑祈盼健康平安、福寿绵长。耀州面塑在表达耀州群众对生活的虔诚的同时,被赋予独特的地方色彩、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 指尖功夫花生成

11月8日,立冬,铜川市耀州区正阳路街道王岩村。初冬的暖阳洒在小院中,耀州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辛风琴正在屋里做面塑。

辛风琴今年63岁,已经和面塑打了30多年交道。她仿佛给面团施了“魔法”。在她手里,面团就像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一遍一遍被揉着,一会被捏出“翅膀”,一会被搓出“尾巴”……片刻间,一块小小的面团就成了一只“小鸟”。“你看像不像?”她笑着问记者的时候,一束阳光正巧打在“小鸟”的翅膀上,金灿灿的。似乎下一秒,“小鸟”就要扑棱棱飞走了。

乡村手艺人目之所及多为花鸟,所以,他们制作的面塑也多以花鸟为题材。多年来,民间流传的耀州面塑制作技法基本以捏、搓、盘、卷等为主。经过长期实践总结,面塑艺人将耀州面塑的制作流程大致总结为构图、和面、揉面、造型、上色等。目前,传统耀州面塑作品主要有《十二属相》《枣山》《蝎子馍》等。

制作耀州面塑的工具都是农家人生活中的日用品,有竹签、擀杖、梳子、剪刀、钳子等。除过麦面、秸秆,花椒籽、玉米粒等也是制作面塑必不可少的材料。

做构图比较复杂的面塑作品前,艺人还得先做好各类“附件”——耳朵、鸡冠、猴头等。比如,面塑《五福捧寿》中的“附件”就有20多个。

自儿时起,辛风琴就跟随母亲学习面塑制作。那时,她舍不得用麦面练习,就用黄土和泥代替。20世纪80年代初,辛风琴嫁到王岩村后,操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做饭时,喜欢做面塑的她就顺手用面团练习,再将捏好的面团放在锅中和馍一起蒸熟。有时,她还将村民用过的面塑拆开,观察其中的结构,研究用料等。

1997年前后,辛风琴在家人的帮衬下开了一个做面塑和纸扎的门店。怎样才能将面塑《十二属相》做得更加逼真美观呢?辛风琴想到一个绝招——她买来碟机专门播放《动物世界》的录像。当画面中出现动物近景时,她便按下“暂停”键,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对照着用面团捏出动物的造型。

“经常,我都休息了又想起一个造型,就睡不着了,想立刻做出来。一套面塑做出来绝非易事,但我从来不觉得辛苦。我不只是用手艺挣钱,而是打心底喜欢干这个事。看着面团变成各式各样的造型,我非常有成就感。”辛风琴说。

“耀州面塑分为观赏类和食用类两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面塑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现在,手艺人大多使用精细面粉制作面塑,并使用防腐防裂的药剂,让面塑看起来更加美观别致、生动逼真,并延长其保存时间。”辛风琴介绍。

■ 一枝一叶寄深情

耀州面塑是民俗活动、节庆等重大仪式的必需品,表现题材包括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戏曲人物等。不同的面塑代表不同的含义,背后也流传着有趣的习俗和丰富的故事。

对当地人来说,面塑就是吉祥物,寄托着他们的愿望和期盼,而制作面塑的手艺人则是在为无生命的面塑注入情感。

王岩村还有一位年过八旬的面塑手艺人——白淑梅。40岁之前,她操持着一家老小15口人的吃穿。等孩子长大后,白淑梅才有工夫做面塑、布艺和刺绣。不论谁家请她帮忙,她都爽快答应。她谙熟面塑蕴藏的含义,常给后辈手艺人讲解各种老规矩。

耀州面塑艺人用发面制作可食用的面塑。这类面塑蒸熟后既可观赏又能当作馒头吃。在民间,人们习惯将这类面塑称为花馍。“麦收前,娘家亲戚要带着花馍看望出嫁不久的女儿。实质上,娘家人是想借此看看女儿日子过得如何,并鼓励小夫妻在夏收时好好劳动。婴儿满月后,女儿和孩子回到娘家小住。返回时,娘家人也要做花馍给女儿带上。”白淑梅这样讲。

每到年关,各种面塑就成为生活中的“守护神”——厨房锅灶上要摆放“看锅猴”;水瓮旁要挂着“鱼”,寓意年年有余;牲畜槽边要放“看槽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将面团捏成蝎子样,再将“蝎子馍”蒸熟后钉在房梁上。到二月初二,人们将风干的“蝎子馍”掰碎,炒了后分食。白淑梅介绍,过去,人们住的土坯房里蝎子等虫害较多。人们期盼,吃了“蝎子馍”就能避免被蝎子蜇。“蝎子馍”钉在墙上也有寓意——“蝎子上墙,代代比人强”。

耀州面塑从生活中来,又点缀着人们的日常。一件件面塑作品寄托着浓浓的情感和深深的期望,传递着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对新生命的护佑、对世间万物的敬畏……

近年来,在耀州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崔百来等一批面塑手艺人深入社区、乡村和学校,展示面塑作品,参与民俗活动,宣传普及耀州面塑文化。

■ 古老技艺有传人

耀州面塑艺人崔百来介绍,在黄河流域的小麦产区,很多地方都流传着面塑这种民间艺术,不同地域的手艺人经常互相学习、交流技法。近年来,很多甘肃、山西,以及三原、富平等地的面塑制作者经常来耀州跟随民间艺人学习面塑制作技艺。

2022年初,渭南市富平县女孩朱硕来到铜川市耀州区咸丰路街道崔下村,跟随崔百来学习面塑制作技艺。之前,朱硕在西安一家单位当资料员,经常奔波在工地上。偶然间,她看到了崔百来制作面塑的短视频,被面塑文化和精巧技艺吸引,便下决心要学习这种民间艺术。

崔百来满心欢喜地收下这个徒弟,从和面、揉面起,一步一步地传授技艺。“我们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平时在家基本不做饭,更不会和面、揉面。我跟随崔老师从最基础的技艺学起,现在已经学会做《十二属相》等面塑。”朱硕说。

去年6月,朱硕在富平县城开了一家专做面塑的店铺。她说:“我非常喜欢面塑。我会继续跟随老一辈手艺人学习面塑技艺,加强造型、绘画等技术的基础训练,争取创作出更具新意、更加漂亮的面塑作品。”朱硕坦言。

咸阳市三原县小伙金明今年30岁出头,从小酷爱面塑制作。小时候,他很快就能学着做出一件新面塑作品。目前,金明在北京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经常利用节假日返回陕西耀州、合阳、大荔等地学习面塑制作。2017年,金明专程跟随崔百来学习,完整掌握了耀州面塑传统制作技法,并在三原县开了工作室。

金明掌握了传统面塑技法,又将所学美术、雕塑等知识运用到面塑制作中。“在样式上,我吸收了绘画、雕刻、现代设计等专业中的创作元素。比如,我的面塑作品《宫灯》的侧面造型就是运用浮雕手法做成的,美观大方、典雅别致。题材上,在花鸟鱼虫等传统造型之外,我紧跟重大话题、热门事件进行创作,并为各类重大展览和会议服务。”金明介绍。

如今,金明在工作之余坚持创作面塑,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未来,金明计划继续学习各地面塑技法,不断积累美术、雕塑等方面知识,进一步扩大工作室规模,培养更多的新型面塑手艺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面塑进行创新。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