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花鼓”曲调流畅优美 唱腔刚柔兼济

时间:2023-12-11 17:38:16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洛花鼓”曲调流畅优美 唱腔刚柔兼济

“演员注意唱腔!”近日,在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排练现场,由副院长刘博和演员周婉怡主演的传统花鼓戏《夫妻观灯》正在复排中

a8493d7b04e033d0ba407586c4669c34.jpeg

商洛花鼓戏《情怀》剧照 受访单位供图

a56fbcf2169be8261909034023963fe3.jpeg

商洛花鼓戏《野山芳草》主演田敏英给学生示范花鼓戏基本功 记者 张红中 摄

cebb16abe7ea2a12f2979f832bb29af7.jpeg

商洛花鼓戏《屠夫状元》剧照 受访单位供图

3675308e4eeba4f504d12ab966a57594.jpeg

商洛花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辛书善(右一)正在指导音乐编排 记者 张红中 摄

“商洛花鼓”

《商洛地方志》中描述花鼓戏:“远看一堆柴,近看是戏台,锣鼓一声响,地蹦子唱起来。”发端于北宋时期的商洛花鼓,音乐曲调流畅优美,历史年代久远,被誉为戏曲音乐里的“活化石”。

,民间又称花鼓子、地蹦子,盛行于商洛七县(区),尤以商州、丹凤、镇安和柞水最为普遍。花鼓原本是在商洛民间长期流传的地方小戏,表演形式简单,最初只有小旦、小生和小丑这些简单的角色,演戏方式主要是唱跳结合,唱腔方面也是男女不同腔,女声高扬,男声压抑。2006年,商洛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典花鼓层出不穷

今年10月底,商洛花鼓现代剧《情怀》入选“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11月初,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作为陕西参加此次艺术节“爱我中华”系列演出的剧目,《情怀》在上海大宁剧院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叫好声不绝于耳。随后又在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巡演,受到戏曲爱好者好评。

“接到通知大家都很高兴,但是又有很大压力,毕竟咱这山里的戏剧能不能让大都市的人和专家接受?经过几场演出后证明,好的艺术、好的剧目永远都是受大众欢迎的。”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带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情怀》是由商洛花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家辛书善作曲,国家一级演员李淼领衔主演的一部具有大秦岭浓郁地域风情的现代戏。该戏曲呈现了陕南大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为突出浓厚的商洛地域特色,主创团队将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谣、渔鼓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其中。

上海电影学院博士朱晓琳评价说:“商洛花鼓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有着‘活化石’的美名,这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对其关照人民生活、倾听民间疾苦的肯定,有幸能够在上海观看到商洛花鼓戏,唤起了我们对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继承。”该学院教授张婷婷也表示,“商洛花鼓戏,曲调高亢明亮,欢快活泼,杂以当地的方言土语,载歌载舞,充满了商洛乡土气息,非常感染人。”

据悉,该剧先后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专家支持项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项目以及陕西省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荣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最高奖项——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奖等,参加了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和原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的全国脱贫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2022年,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推荐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商洛花鼓经典作品接连问世:20世纪50年代的《夫妻观灯》,70年代的《屠夫状元》,80年代的《六斤县长》,90年代的《山魂》和本世纪的《月亮光光》《带灯》,使这一传统地方小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八旬艺人细说花鼓

“花鼓越唱越有瘾,一天不唱不快活。太阳月亮笑呵呵,花鼓伴我走商洛。”《花鼓伴我走商洛》唱出了商洛人对花鼓的痴迷。

说起花鼓,今年84岁的辛书善老人最有故事,他1955年进入商洛剧团,在创作《六斤县长》《屠夫状元》《情怀》等脍炙人口的花鼓音乐作品时,收集民间地方小调180多种,兼收秦腔、沪剧、川剧、莆仙戏以及湖南花鼓音乐的精华,改造“筒子”“八岔”“小调”三种地方小戏的音乐,将地方小戏变成了多幕连缀、唱腔刚柔兼济、音乐表现方式丰富多元的大型现代商洛花鼓戏。

“他利用每次演出间隙去探访秦岭深处的花鼓艺人,翻山越岭,爬坡过河,经常住在老艺人家,听他们演唱到天亮,并且边听边记,用简谱把传统曲调记录下来。”熟知辛书善老人的同事告诉记者说。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北宋诗人王禹偁在《畲田词》中写到的畲田活动,不仅伴着说唱,还有鼓笛伴奏,这正是原始花鼓的演唱形式。“这表明商洛花鼓的发端至少起源于北宋,同时也是产生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当中。”辛书善说,“花鼓戏源于人们的劳作过程,现实贫穷艰苦,商洛花鼓戏生动有趣,有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商洛过去交通不便,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单一,所以到了农闲、过节或红白事,都要唱几场花鼓戏热闹一番。”

“花鼓最突出的特点是跳和舞,花鼓也称作‘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花鼓跳法多样,姿态优美,花鼓戏的跳和舞表演十分自由,没有固定的模式,演员在表演时可以自由发挥。”辛书善说。

商洛花鼓作品既具思想内容又有时代特色。《六斤县长》反映的是基层干部牛六斤带领大家勤劳致富的故事;《月亮光光》反映的是城市青年扎根商洛农村几十年为山区教育奉献青春的故事;《带灯》讲述的是基层干部直面现实,以微薄之力改变基层错综复杂的矛盾现状的故事。这些作品都斩获了全国性大奖,《六斤县长》荣获全国优秀戏曲剧本一等奖;《月亮光光》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等8个全国性奖项;《带灯》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戏曲表演文华奖。

走出大山走向未来

“神情、大家注意神情以及各自动作!”“神情、手上动作力度还不够。”“演员注意唱腔!”近日,在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排练现场,由副院长刘博和演员周婉怡主演的传统花鼓戏《夫妻观灯》正在复排中。“《夫妻观灯》是个老戏也是花鼓戏的保留节目,只有在不断更新、不断追求和添加新的生活元素,才会使节目更吸引人更能融合时代。”刘博说。

商洛花鼓戏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在戏曲创作中前有任宏谋、彭正远、沙东彦等,后有陈彦、何丹萌、李淼等,为了能创作出既符合戏剧文体又能适合舞台表演的作品,在戏剧成品完成之前均要召开多次研讨会,结合舞台展演进行修改,在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切合戏剧文学的美学特征。

刘博告诉记者说,目前青年演员宋文刚等7名学生拜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辛书善学习作曲,希望在辛老师的教导下得到更高的传承;专职编剧梁怀玉也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创新剧目是花鼓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方式,传统剧目添加时尚的元素更是必须的,要与观众在精神、思想和审美上产生共鸣。”

经过商洛几代戏剧艺人接续努力,商洛花鼓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为创新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剧团到戏曲研究院的转变,持续深化院团改革、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抓好精品剧目创作,我们同时还负责对花鼓和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尤其是最近连续赴外地巡演,效果非常好,全院上下精力充沛,工作干劲十足。”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介绍说,“写商洛、演商洛、唱商洛,创作演出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传承和发展优秀地方特色文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的使命和初心。”

目前,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以及商州丹曲大舞台都在相继组织开展戏曲(花鼓)进校园活动,积极培养和挖掘艺术苗子。记者在商洛市商州区第三小学看到,商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郝忠锋和丹曲艺术团的田敏英老师正在对孩子们做戏曲基本功的辅导。

郝忠锋认为,花鼓戏传承需向民间拓展延伸,组建民间社团商洛花鼓传习所或传承社团,由专业辅导人员传唱并给予适当补助;二是举办商洛花鼓人才培训班,培训一批骨干力量,使其在组织演唱中发挥作用。三是在戏曲进乡村中侧重花鼓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以扩大商洛花鼓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普及性。“花鼓作为商洛的代表性剧种,必须从少儿抓起,除在学校开设花鼓社团外要将花鼓引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打下商洛花鼓的烙印。”

商洛各级文化部门也致力于对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不仅成立了商洛市非遗保护领导小组,还确定了商洛花鼓的传承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建立了商洛花鼓档案,编纂出版图书和资料,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录像,加强对市县剧团和演艺团体的建设等,继续把这一优秀剧种发扬光大。

商洛市近期还举办了“商洛花鼓创作人才培训会”,专门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著名戏剧评论家胡安忍,国家一级演奏员、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指挥家李书以及商洛地方戏剧家田井制、刘安民授课,以各县区国有文艺院团地方戏曲创作骨干为主,培训内容编剧、作曲、板胡伴奏等。“在肯定商洛戏剧非凡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时代商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构建商洛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地方戏曲创作人才,进一步提升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艺术创作水平。”商洛市文旅局局长巩文超说。

记者张红中 任君宁

记者手记

商洛山窝窝 处处花鼓多

□张红中

知道花鼓戏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生在关中道,几十年过去至今却依然能记起花鼓戏《屠夫状元》。

追溯商洛花鼓戏的辉煌,那是1979年,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在古城西安举行,《屠夫状元》因其 “在戏曲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方面有许多的启示”而得到广泛好评并迅速走红,不仅获奖,还被全国多个剧种24家剧团移植上演,流传甚广。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像过客一样在西安和商洛之间匆匆来往,尽享秦岭南北文化大餐和坊间美食,尽享中国康养之都商洛的山清水秀和秦岭之美……

车从秦岭过,花鼓戏我认识的人物迅速在大脑闪过:辛书善、冀福记、田朝霞、李淼、郝忠锋……“商洛山窝窝,处处花鼓多。想尽一切办法把传统的东西、民间的好东西、乡党们喜爱的东西传承下去,绝不能让它消失!”采访中,每每听到商洛艺术家们的心声,我不由心里一喜,只要有人喜爱,只要有人弘扬,那花鼓戏的传承就有了广阔的天地!

戏未散,一曲花鼓余音未了仍在秦岭间;

曲不终,悠悠唱腔二度繁荣民间记忆新。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