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鸟衔环熏形器 凤翱翔 鸣岐山

时间:2024-05-09 16:16:18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凤鸟衔环熏形器 凤翱翔 鸣岐山

贰 先秦文物用途成谜凤鸟衔环熏形器埋藏地下2500多年,出土时土锈黏结非常严重

f29abbeb-1431-4135-bf8d-87fecfd59103.jpg.2

凤鸟衔环熏形器。 受访者供图

551783c1-76e0-46d5-b74b-32f26e89a5a4.jpg.2

凤翔区博物馆综合部主任李亮介绍凤鸟衔环熏形器。 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a56231a5-0d01-42ee-b150-fe7e8359c22e.jpg.2

凤鸟衔环熏形器底座上的纹饰。 受访者供图

凤鸟衔环熏形器

姓名:凤鸟衔环熏形器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2500多岁

出生时间:战国时期

出土地:宝鸡市凤翔区

户籍登记时间:1995年

现住址:凤翔区博物馆

本报记者 孙亚婷

铜色光华耀千古,精细冶铸世无双。素有“青铜器之乡”之称的陕西省宝鸡市,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居全国之首,种类丰富、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宝鸡市凤翔区的“凤翔”二字,取自“凤鸣岐山”的传说,蕴含着浓浓的祥瑞之意。这里是夏商的雍州之城、周秦的王畿之地,有许多弥足珍贵的文物。

4月26日,记者来到凤翔区博物馆。展厅内,器型华美、纹饰瑰丽的凤鸟衔环熏形器尤为亮眼,其顶部衔环的凤鸟双翅展开,仿佛正在奋力翱翔,展现了“凤翔”的意蕴。

壹 小学生的偶然发现

1995年5月的一天,凤翔县(今宝鸡市凤翔区)迎来一场大雨。石家营乡(今城关镇)豆腐村12岁的男孩方国强走在上学的路上,不经意间看见路边塄坎下有一个小鸟状的东西。他想将“小鸟”从土里刨出来,又担心上学迟到,就用泥土将“小鸟”掩埋起来。

放学后,方国强将东西从土里刨出,发现这原来是一个近似球形的铜疙瘩,顶部立着一只“小鸟”,“鸟嘴”里还衔着一个圆环。在距离这件东西不到一尺的地方,他又刨出了一个方匣状的铜疙瘩。年幼的方国强不知道这两件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就抱着东西兴冲冲地跑回家,交给母亲李喜凤。

李喜凤看到儿子抱回来的这两个沾满泥土的铜疙瘩,觉得不怎么起眼,就顺手扔在了院子里。

没过几天,方国强从土里挖出东西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找到了李喜凤家里,想要收购这两件铜疙瘩。这让李喜凤意识到,儿子挖到的铜疙瘩可能是珍贵的文物。李喜凤母子专程赶到乡政府说明情况,将文物上交,并指引相关人员查看了文物出土现场。

李喜凤母子保护并主动上交文物的行为,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扬,陕西省文物局也对其进行了奖励。

“凤鸟衔环熏形器是凤翔区博物馆的重器、雍城文物瑰宝。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我早就有所耳闻。2018年,我去寻访了李喜凤母子。”凤翔区博物馆综合部主任李亮说,“从李喜凤身上,我看到了群众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正是有像李喜凤母子这样的爱国护宝群众,才让许多文物回归到博物馆,得到有效保护。”

贰 先秦文物用途成谜

凤鸟衔环熏形器埋藏地下2500多年,出土时土锈黏结非常严重。李喜凤母子上交文物后,当地文物工作者进行初步清理后立即将文物送到了陕西省考古所文物修复保护中心。

文物专业技术人员杨忙忙和德国文物保护专家一起,对文物进行了去锈除污、修复加固,两块铜疙瘩得以合二为一。

凤鸟衔环熏形器通高35.5厘米,重4千克,由覆斗方形底座、空心斜角方柱、带衔环凤鸟的椭球形炉体3部分组成,空心斜角方柱起到连接底座与炉体的作用。椭球形炉体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以80根S形铜丝盘绕而成,紧套在内层上。内层是一个球形容器,下部向外凸出一圆形平底,刚好置于外层底部的圆洞中。文物底部中央有一圆孔可与空心斜角方柱相通。从外形上看,这件文物很像熏炉,中空的方柱可作为烟道。于是,专家初步将其命名为“凤鸟衔环铜熏炉”。

这件文物出土的地点在先秦古都雍城西部的姚家岗宫殿建筑遗址附近。雍城是秦人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执政国君最多的都城,也是秦国第一座正式都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都城迁到这里,并命名为雍城。时光流转,一代代秦国国君在雍城励精图治,建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基业,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这些历史信息并结合当地的文物遗迹,有专家认为,凤鸟衔环铜熏炉应当是战国时期先秦王宫所用之物。

如今,这件文物为何被称为“凤鸟衔环熏形器”呢?

凤翔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雷豫介绍,这一文物展出后,文博界不少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欣赏。有人提出,如果它是熏炉,为什么没有铸造放置香料的托盘呢?而且镂空的炉体内为什么还要设计一层密不透风的内壁呢?

专家研究发现,同一时代的镂盖豆式熏炉,造型盖顶大多镂空,上面均匀分布若干小孔,以便烟气向外散发,满足古人在室内熏香除秽的需要。而这件文物,外表虽像熏炉,却只有一条贯通上下的通道,并不具备熏炉的功能。

“这件文物的椭球形炉体上,有4个两两相对、嘴里衔环的兽首,从水平方向把外层分为上下两半。我们发现,兽首是有卡扣的,原来应该能够打开,但因为年代久远,被铜锈锈住,如今难以打开。”雷豫说,“经过三维扫描可以看到,内层铜球是中空的。尽管知道了这些特征,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它真正的功能。”

有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当时的赏器,像装饰物一样。如今,文物专家将其形象地称为“凤鸟衔环熏形器”。

叁 铸造工艺精湛复杂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转向了日常生活用品,造型追求实用和奇巧。这个时期的装饰图案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出现大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纹饰,如宴乐、水陆攻战、采桑和狩猎等。

“你看,这像不像一手拿戈、一手持盾的武士,在与旁边纵向爬行、圆目突出的小兽搏斗。”雷豫指着凤鸟衔环熏形器上的一处图案说,“熏形器底座4个正立面和4个坡面上,纹的都是狩猎场景。”这些人物和动物纹饰繁复、雅致,工艺精巧,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技艺。

专家研究发现,凤鸟衔环熏形器镂空的高浮雕图案是通过失蜡法铸成的。失蜡法是古代铸造金属器物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铸造出的器物表面光洁、尺寸准确、图案精细。

用失蜡法铸造器物时,首先要用蜡料制作出器物蜡模。蜡料具有受热变软、遇冷变硬、可塑性好的特点,能够轻松塑造出各式各样的器物形状。人们可以在蜡模表面雕刻出繁复的花纹图案。

蜡模制作好之后,在其表面浇淋配制好的泥料,干燥后就形成了坚硬的泥质外壳。之后通过加热,将蜡融化掉,剩下的泥壳就成了浇铸金属器物的外范。在制作完成的外范里浇铸铜液,铜液深入外范的细微之处,各种复杂的形状和精细的花纹就形成了。等铜液冷却后,去掉泥壳外范,再进行精心打磨,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失蜡法工艺精湛复杂,对工匠的技艺要求很高。在如今的传世青铜器中,运用失蜡法铸造的非常少见。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曾侯乙尊盘、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云纹铜禁、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春秋蟠蛇纹镂空鼎,均为失蜡法铸造,精美异常,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凤鸟衔环熏形器堪称失蜡法成型工艺的代表作,现代工艺很难仿制。“这件设计巧妙、工艺复杂、铸造精良的镇馆之宝与秦俑等文物一起,先后赴英、法、美、意、日等国展出,受到海内外友人的高度赞扬,在中华历史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亮说。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