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51家文博机构341件(组)精品文物——“吉金·中国”:解码中国青铜文明

时间:2025-07-28 08:06:5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汇聚51家文博机构341件(组)精品文物——“吉金·中国”:解码中国青铜文明

文明探源 何以青铜“吉金·中国”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

507aeae0d788e4a3992ffaab4d93ef09.png

四羊首铜权杖头,甘肃省博物馆藏(7月14日摄)。 记者 王熙摄

67207fd1dde0854e060a0c9ad8285a17.png

兽面纹立鸟铜镈,江西省博物馆藏(7月14日摄)。 记者 王熙摄

93a6cde3171a599daaf60021090a2751.png

兴钟,宝鸡周原博物院藏(7月14日摄)。 记者 赵茁轶摄

e00f356e46a03acc5d0b202d3664ed81.png

王方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7月14日摄)。 记者 赵茁轶摄

3c7712a1f9168a9e7a1a6b5eff420915.png

铜车轴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7月14日摄)。 记者 赵茁轶摄

4fa82bbced0cfc56b96e0692a2c9af57.png

龙形铜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7月14日摄)。 记者 王熙摄

近日,“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以下简称“吉金·中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展览以“馆长邀您云看展”的直播方式成功出圈,41家媒体平台同步直播,超400万人次在线观看,构建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作为近年来国内涉及夏商周三代青铜器数量最丰富、展品分布最广泛的一次展览,“吉金·中国”汇聚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1家文博机构的341件(组)精品文物,为观众打开一扇溯源华夏文明的时光之门。

文明探源 何以青铜

“吉金·中国”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第一部“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和第二部“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分别在2020年和2023年展出。

“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主题为什么分别聚焦彩陶、玉器和青铜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吉金·中国”总策展人庞雅妮告诉记者,“早期中国”系列展览所选择的3类器物(彩陶、玉器和青铜器),都是其相应社会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没有其他器物能够代替。

“打个比方,彩陶得有专人来做,说明社会分工复杂了;玉器的获取与制作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故主要见于高等级贵族墓葬。”庞雅妮说,“吉金·中国”的主角青铜器及冶金技术更是如此。商周时期领土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获取铜矿,而使用青铜器的目的,在于通过礼器祭祀祖先、祈求护佑,从而维系统治秩序与社会运转。

陕西历史博物馆历时8年打造“早期中国”系列三部曲展览,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交上了“何以中国”的陕西答卷。

庞雅妮向记者讲述了2017年策划首部展览的经历:“当时,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划这个项目是想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一个大众化的传播,但是在执行中,大家都觉得太难了。曾经有一次我们觉得有点做不下去,甚至想放弃。虽然后来咬牙坚持,但是展览大纲的形成很慢。策展人也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庞雅妮说,做展览大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转化学术研究成果的过程,要在深入融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信息编码。

“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以时间为线索,每个展览的结构遵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逻辑。策展人选择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中3个最具典型性、能反映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器物类型,通过不同的器物视角或者技术视角去观察社会形态,发掘器物承载的社会意义及背后的制度、思想、文化。

“从‘彩陶·中华’到‘玉韫·九州’再到‘吉金·中国’,我们试图通过3部原创大展系统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所有的解读和阐释对真实的历史而言,可能都是乏力的。然而,唯有不断地解读和阐释,我们才有可能走近遥远的古人、探寻深厚的文化根脉。”庞雅妮说。

精彩荟萃 系统阐释

“吉金·中国”标题取自青铜器铭文中的“吉金”“中国”,旨在突出体现青铜器在早期王朝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展现“吉金铸国、礼乐中华”的宏大主题。展览分为“技术·潮流”“中心·四方”“礼乐·中国”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技术·潮流”,重在阐述青铜器的概念和制作工艺,勾勒出中国冶金技术在受外来技术影响下加速发展,并与中原传统陶礼器结合,创制出中国特有的青铜礼器,进而发展为彰显权力和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群的过程。

第二单元“中心·四方”,梳理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展现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内凝聚”的文明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礼乐·中国”,展现以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的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的渐趋形成。

庞雅妮表示,本次展览不仅对夏商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演进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阐释,还通过对文物的多维度解读,回应了大众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的热切关注。

走进展厅,首次展出的倒钩铜矛、管流铜爵等文物引得游客连连称赞。“吉金·中国”将多个省份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汇聚一堂,全方位展现夏商周三代青铜器。

策展团队在选择展品时,坚持选取的文物既要支撑展览的叙事和主题,又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原则。“‘吉金·中国’展品量很大。”庞雅妮介绍,每家借展单位都需要她负责联系,联系好后再由策展团队对接。经过多次反复,确定文物后才进行签订协议、商谈运输等具体事宜。

展柜内,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四羊首铜权杖头吸引了众多目光。“吉金·中国”策展团队工作人员王棣介绍,这件四羊首铜权杖头1976年出土于甘肃省玉门市的火烧沟遗址。权杖在西方文明中较为常见,最初是用于击打的工具或作为武器,后来演变为象征王权、身份与等级地位的礼仪用器。

“在能力范围内,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去借展那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王棣说,“我们也会尽量选用‘新’文物,比如相关考古新发现中的文物,以及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展出有助于增强展览的时效性。”

匠心呈现 沉浸体验

今年1月,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联合公布“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吉金·中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功入选。

为全方位展现青铜文明的丰富内涵,陕西历史博物馆采用“1+N”的展览模式,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场立体丰富的文化体验。

自2024年7月至今,陕西历史博物馆已举办12期“青铜文明与早期中国”专题系列讲座。超过70万人次参与和观看讲座。展览期间,陕西历史博物馆同步推出学术讲座。

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将出版展览配套图录《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图录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在教育活动方面,陕西历史博物馆特别策划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列公益教育活动。线上推出“铜”趣古今系列微课;线下为青少年设计了4期跨学科课程,内容包括青铜器名称、历史、功能和礼乐文化。

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创新推出34个系列79款文创产品,让观众能更好地感受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魅力。特别推出的3款限量数字文创中,“数启旟鼎·千年同辉”已于5月18日展览开幕日首发。7款精心设计的主题文创印章,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互动体验,让古老的青铜文明焕发现代活力。

另外,策展团队还以“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核心IP,编撰出版了《2020陕博日历·彩陶中华》《2022陕博日历·玉韫九州》《2024陕博日历·吉金中国》,既丰富了《陕博日历》的品牌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了3部展览的传播和影响。

出土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墓地的兽面纹立鸟铜镈满布纹饰,别致精美;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的动物纹铜钺威严庄重,大气独特;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的兴钟带有铭文,记录历史……漫步于“吉金·中国”展览,观众似乎在展柜间穿越时空,与青铜对话,与文明共鸣。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