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渭南市澄城县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登山步道的台阶共有503级,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在澄合战役(壶梯山战役)中牺牲的503名烈士;19.48米的壶梯山战役纪念碑,则代表这场战役是1948年打响的……”7月29日,在渭南市澄城县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郭丁媛为学员进行讲解。
77年前,这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1948年8月8日清晨,伴随着轰鸣的炮火,西北野战军5个纵队如利剑般刺向国民党整编第36师阵地。经过连续5个昼夜的血战,西北野战军503名战士牺牲,近万名敌军覆灭,韩城、合阳、澄城三地解放,为解放大西北打开了一条通路。
“这场战役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英雄模范人物,有迎着机枪火舌扑向敌人碉堡的张富清,有重伤之下仍坚持将战旗插在山顶上的杜立海……”郭丁媛声情并茂的讲解让不少学员热泪盈眶。
日前,来此参观学习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学员于凯说:“听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战斗故事,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和军校学员,我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2018年7月,壶梯山战役遗址被列入我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旧址的保护利用,2021年6月,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揭牌。
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馆有5个主题展区,分别为“东路之锁钥”“保卫陕甘宁”“激战壶梯山”“烽烟满澄城”“人民是靠山”。
在这里,一段段令人动容的红色革命故事被党史研究者挖掘,经过讲解员的讲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不断丰富。澄城县党史研究办公室原主任弥智学就是其中一员。
2018年退休后,弥智学仍坚持着家、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研究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坚持这么做,只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我从小听着澄合战役的革命故事长大,想把其中的英雄事迹挖掘出来、讲述出来,把红色记忆留存下来。”弥智学告诉记者。
“面对青少年,要启发他们将来成才报国;面对党员干部,则提醒他们要不忘初心使命……不能单讲革命故事,还要突出时代价值,讲出思想内涵。”弥智学说。
“他是大家的老师和学习的榜样。”郭丁媛说。
在“接力棒”的不断传递下,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显著提升。
2023年,该基地实施提升工程,新建红色剪影浮雕、人物群组雕塑、廉政文化教育室,同年被评为渭南市第一批“市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红色阵地的守护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综合利用’的思路持续发展。”冯原镇副镇长李少民说。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接待省、市、县各级现场教学近万场、40万人次。
当下,这场红色资源的“接力”仍在继续,不仅参与者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形式也愈发新颖。
“秦川高原雪,武陵深山藏。洛河卧苍龙,酉水栖凤凰。忽闻踏歌声,蹁跹归儿郎……”品味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中的唱词,望着壶梯山上苍翠的劲松和山顶矗立的碑石,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解放军战士从壶梯山战场凯旋的身影。
2019年,澄城县剧团联合渭南市剧团、澄城县党史研究办公室,以“时代楷模”张富清为原型,创作了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
“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表现张富清的英雄本色,展现好革命军人的军姿军貌,主创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军训和学习,深刻体会他们这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心,真诚地呈现在作品里、表演中。”澄城县剧团副团长雷富乾说。
如今,以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改编的剧场党课在澄城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壶梯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疆建工集团上演了20多场次,参与听讲党员干部超万人次。
“我们与易俗社已初步达成协议,将共同努力把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打造成国家级的有较大影响的剧目。”澄城县文旅局局长雷敏学说。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最生动的党课教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提供了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秉承‘精心、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强科学、精细化管理,为各级现场教学提供好保障、搞好服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李少民说。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