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秦腔展演现场(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8月24日晚,周至水街灯火璀璨、戏韵悠扬,“秦岭·秦人·秦声”——第三届乡村戏曲大舞台精品剧目展演在这里举行。舞台上,“梅花奖”得主屈巧哲、侯红琴等12位秦腔名家进行名段清唱,台下掌声雷动。
周至号称“戏窝子”,喜欢秦腔的人很多。“秦岭·秦人·秦声”展演自2023年起已连续举办了3届。此次展演打破地域与院团界限,集结了秦腔领域的“黄金阵容”——由西安三意社、西安易俗社两大百年剧社领衔,携手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兰州市秦腔剧院、西演青年团及周至县剧团共6家专业院团,打造了一场“五天十场大戏”的秦腔盛宴。
从悲壮的《出棠邑》、细腻的《哑女告状》,到经典的《火焰驹》、跌宕的《狸猫换太子》,再到喜庆的《龙凤呈祥》,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让戏迷过足了戏瘾。舞台上新老演员同台竞技:平均年龄19岁的西演青年团演员,以灵动台风展现秦腔新生代演员的活力;年过六旬、从艺45年的“老戏骨”坚守初心,用精湛技艺诠释传统戏曲的韵味。
据统计,展演期间现场观众累计超2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此次展演成为秦腔圈的“现象级活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易俗社、三意社的名家演出,唱腔、身段都是顶级水准,真是大饱眼福!”一名周至戏迷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观众的心声。
周至水街与焕新升级的烟火巷子隔沙河相望,构建起“南北呼应”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南广场上,秦腔唱段激越高亢,梆子声、板胡声穿透云霄;北广场上,《烟火人间》等情景剧目以现代叙事手法演绎生活百态。青砖黛瓦间、小桥流水旁,游客既能感受传统建筑的雅致,又能体验现代戏剧的趣味。这种“一南一北、一古一今”的布局,让周至水街“中国非遗体验地”的文化内涵愈发凸显,更有效延长了游客驻留时间。“白天看秦腔大戏,傍晚逛烟火巷子,晚上还能在水街赏夜景,一天的体验非常丰富,完全不想走。”一名来自西安市区的游客说。
“展演以文化引流、产业增效为核心思路,创新打造‘看大戏+游周至+品美食’的多元体验模式,让文化热度转化为经济活力。”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秦岭北麓秦腔激越高亢,秦岭南麓“村光大道”光彩闪耀。
8月23日晚,秦岭深处,夜幕下的安康市宁陕县滨河公园灯火璀璨、人声鼎沸。随着情景舞蹈《大丰收》的欢快节奏响起,宁陕县“村光大道”第三轮月赛在数千名观众的欢呼声中拉开帷幕,将夜晚的山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要开场了,要开场了,快去看‘村光大道’!”傍晚时分,滨河公园群众大舞台前早已座无虚席。男女老少手持荧光棒,期待着今晚的演出。来自广货街镇沙沟村的农民演员以一场《大丰收》舞蹈,生动再现了田间地头热火朝天的农忙场景。演员们虽非专业出身,却用质朴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彩。
“村光大道”的独特魅力,在于让普通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情景剧《村光追梦人》用真实的故事、质朴的表演,把普通人扎根乡土、追逐梦想的故事搬上舞台;金川镇带来的歌舞表演《田间山野喜洋洋》中,24名演员化身农夫与樵夫,伴着欢快的旋律展现劳作的希望与喜悦;江口回族镇的《红色旋律忆峥嵘》,以红歌联唱搭配刚劲的舞蹈诠释革命情怀;《信天游》舞台走秀上,演员抱着鹅、鸡、鱼登台,生动有趣。广货街镇蒿沟村村民张富东在演出结束后难掩激动:“节目排练了一周,中间修改了四五次,我的嗓子都练得有点哑了。这次上舞台表演感觉不错,我很满意。”
宁陕“村光大道”不仅是视听盛宴,还是“流量引擎”。自5月底启动以来,“村光大道”的演出带动了全县旅游。据统计,8月24日宁陕县共接待游客2.37万人次,旅游收入大幅提高。
“以前只知道宁陕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来了才发现这里有很多精彩等我们发现!”从西安赶来看节目的李女士说。
“‘村光大道’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场周赛、3场月赛,冠军之夜总决赛计划在9月27日进行。”宁陕县文旅广电局副局长韩建乐说,后续还会推出村镇争霸赛、教师节专场等活动,持续扩大宁陕“村光大道”品牌影响力。
群众在舞台上站C位,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正在同步实现。
推进文旅融合,做大做强“公共文化+”,让群众文化成果与市民游客贴得更近,这不仅关系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更是创新文化惠民的重要方式。在陕西,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地开花,走进乡村,走进景区,实现了人与自然、文化与旅游、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建设文化强省,离不开群众文化的繁荣。”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文化惠民形式,用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