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茂陵博物馆,来自山东的游客王东带孩子参观“马踏匈奴”石雕。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修建历时53年,创造了修建工期最长、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等7个西汉帝陵“之最”。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打造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怎样的意义?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600多封致霍将军的信
8月22日,在茂陵博物馆,来自山东的游客王东给两个孩子讲“马踏匈奴”石雕的故事。几年前,他曾带大女儿来过茂陵。小女儿出生后,他再次带着全家人前来。
“我希望孩子们通过汉武帝的历史功绩、霍去病的传奇故事,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王东说。
凭吊霍去病,是许多人来茂陵的心愿。
茂陵博物馆珍藏着几大本厚厚的信件收藏册,里面收集了600多封游客的“手写信”,包括剪纸、明信片、贺卡等,内容有创作的霍去病漫画形象、手绘的祖国地图和战斗机,“写信”的大多是青少年。
茂陵的深远意义在哪里?或许就藏在这600多封信的背后。
在陕西的文化旅游格局中,关中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聚集地。西安以“大唐”闻名,咸阳则以“秦都”为标志。
“秦是汉的开端,汉是秦的延续,在研究秦文化的同时,注重研究发掘汉文化,将秦汉文化形成一段完整的历史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茂陵博物馆馆长田晖说,茂陵正是传播秦汉文化的重要阵地。
“这几年来茂陵的游客中,青年群体呈增长趋势。这背后体现了茂陵的深远文化影响与年轻一代文化认同的增强。”田晖说,“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历史博物馆,不仅要提升基础设施,还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增强文化自信。”
一个考古遗址公园的“愿景”
经过一年多的规划与准备,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介绍,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范围涵盖茂陵陵园、茂陵邑、东侧大型陪葬墓、东司马门道等区域,规划面积883.81公顷,拟划分为综合展示服务区、遗址展示区、陵邑展示与农业景观保育区、乡村旅游协同区四大功能区。
公园建设将分三期实施,一期将聚焦茂陵核心区,在主陵至霍去病墓区域开展建设,包括主陵、东神道等遗存的保护展示与环境提升,以及茂陵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
据介绍,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茂陵及周边环境为主体,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科研教育、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西汉帝陵保护与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空间。
“茂陵的发展应更加注重文化遗产保护,需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要在守好文物保护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吸引更多游客,最终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魏乾涛说。
万千学子的“历史课堂”
8月22日,在茂陵博物馆展厅内的一处多媒体大屏幕前,小学生们正在体验汉砖拼图互动游戏。
这样的科技互动场景在茂陵并不少见。在卧牛石雕旁的展板前,游客用手机扫码,即可聆听智能讲解。
近年来,茂陵实施了10余项保护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宣传活化工作,提供人工讲解、扫码讲解等各类服务。
“我们是陕西省内首个应用北斗卫星定位讲解系统的博物馆,定位误差仅1米,可实现人至即讲。”茂陵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陈佳介绍,去年,博物馆还引入AR眼镜用于讲解。
暑期,茂陵博物馆亲子研学活动备受欢迎,许多孩子穿着汉服前来参观。此外,茂陵博物馆还开展了其他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定期走进学校举办讲座。去年,超过6万名学生参与了茂陵主题研学活动。
茂陵已实现年接待游客量57万人次。“未来,我们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对文化遗址的重点保护和有效活化,完善各类配套设施,让公众在休憩与游览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陈佳说。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