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现场。 记者 苏欣雨摄
9月6日晚,榆林世纪广场人潮涌动,灯火通明。
“今晚,咱陕北人的民歌偶像王向荣、王二妮来了,大家都赶着去听他们唱陕北民歌。”出租车司机刘伟一边转动方向盘,一边笑着说,榆林的男女老少都能开嗓唱上两句陕北民歌。
当天,“放歌陕北 唱响中国”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正式拉开帷幕。一场民歌会,让陕北民歌响彻黄土高坡。
一场陕北风情的民歌盛会
秋韵渐浓,榆林的夜晚已有凉意,但在开幕式现场,观众热情不减,榆林世纪广场上空被灯光点亮。
会场内,观众挥舞着彩色荧光棒,掌声雷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叫声哥哥你快回来》等经典陕北民歌曲目接连唱响。
场外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踮脚张望,有的高举手机记录,孩子骑在父亲肩头跟着节奏有韵律地摇摆,好不热闹。
“今天,我们全家出动来听陕北民歌,一共来了7个人。”7岁的榆林市小观众杜博洋高兴地说,学校里教唱陕北民歌,他最喜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陕北民歌从苍茫的黄土高原上走来,在沟壑梁峁间回荡,记录着陕北人民最质朴的劳动号子、最炽热的情感渴望和最坚韧的生命力量。
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手王二妮给出了回答:“陕北民歌不仅有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还饱含陕北人民最真挚的情感。陕北民歌唱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共鸣。”
一个融汇曲调的交流平台
本次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0支合唱团齐聚驼城,为音乐人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赵桉跟随合唱团来到榆林。她笑着说:“陕北民歌有着独特的魅力,总能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
赵桉介绍,这次他们的作品融入了沂蒙山小调,希望陕西与山东两地的民歌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本次合唱大会举行多场展演,其中一大亮点是每个团队演唱的作品必须包含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目,确保传统音乐内核与现代合唱艺术深度融合。
展演现场,来自宁夏的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石榴籽合唱团惊艳亮相,演绎了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南泥湾》。
“我们对《南泥湾》进行新的风格改编,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通过音乐,理解历史、汲取力量。”石榴籽合唱团领队韩春说。
大会总导演白奎透露了展演背后的巧思:“我们希望通过‘传统+交响’的形式,让陕北民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与现代审美对话,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78岁的观众李春丽感慨:“以前听的是土腔土调,这次加入了管弦乐团伴奏,味道不一样喽!看到陕北民歌越传越远,我打心眼里骄傲。”
一次创新形态的非遗传承
9月9日晚,在榆林世纪广场,2025陕北民歌新歌发布暨非遗惠民演出精彩上演。《黄土恋歌》《这达达来》等新创陕北民歌,以及陕北说书、榆林小曲、清涧道情、府谷二人台的经典曲目,经过全新包装,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本次大会会期4天。在这期间,除了举行多场展演,还举行学术会议、基层惠民演出、新歌发布等系列活动。一系列创新形式的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陕北民歌。
以合唱为主要展演形式,推动陕北民歌从传统独唱、对唱向多声部、交响化扩展。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吴灵芬认为,榆林推动民歌与合唱结合,既拓宽了传播途径,也提升了艺术感染力。
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唱地,近年来,榆林系统性推动民歌保护与创新,建成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并开展濒危民歌抢救整理行动。目前,陕北民歌博物馆馆藏6000余件文物,包括革命时期民歌采风活动中留下的信件、曲谱等。
榆林还着力推动“民歌+文旅”融合,创新民歌与交响、流行等多元音乐形式对话,并搭建《歌从陕北来》全国巡演等传播平台,使陕北民歌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今年1月至8月,陕北民歌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对陕北民歌传承的重视,让榆林涌现出大量年轻一代陕北民歌创作者、演唱者和无数的爱好者。
在本次大会展演活动中,王二妮清唱的原生态民歌,瞬间把观众拉回儿时的记忆中;柳强强与吴采乐夫妻二人联袂登台,带来一曲《最炫西北风》,点燃观众热情……一位位陕北歌手的精彩表演,唱出了历史的回响,也唱出了未来的声音。
“本次大会对推动文化深入基层意义重大。”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说,“陕北民歌应推出更多新的作品。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深入生活,去捕捉那些闪光的好东西,把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全国观众。”(记者 王晨曦 苏欣雨)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