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大礼堂,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以情景剧的形式宣讲延安精神(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走进草地,粮食断了,战士们开始吃起了皮带……”10月26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张丽娜向游客讲述玻璃展柜里半截皮带背后的历史,声音清晰而坚定。每天,她都要在这件珍贵文物前驻足,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这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抵达陕北。90年后的今天,延安依然涌动着追寻红色足迹的人潮。在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者络绎不绝。
如织的游人中,有这样一群身影——她们身着戎装、讲解生动,被游客亲切地称为“精神文明的播火者”“宣传战线的轻骑兵”。她们就是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
把历史讲活,让根脉扎深
“姐妹十人来登场,来把红色革命讲……”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清脆的快板声响起。几名女民兵手持竹板,且唱且演,将厚重的革命历史化作朗朗上口的唱词。
掌声、笑声、快门声交织在这间不大的展厅里,历史在这一刻变得可触可感。
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成立于2000年4月,发展至今已拥有80名在编民兵,成员均是来自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系统的讲解员。
“讲、唱、跳”三种形式被她们巧妙融合。一场宣讲就是一台精心编排的舞台剧,一次讲解就是一堂深入人心的微党课。她们用最鲜活的方式,让那段红色记忆“活”了过来。
“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延安的形象。”这句话是刻在女民兵心里的标尺。连队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为了改掉口音,她们下足了功夫。上百场培训接连开展,从语音、语法到形体、姿态,从写作知识到气息运用,她们一点点打磨、一步步提升。
“身处革命圣地,我们更要用心学习党的历史,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故事讲给每位游客。”民兵连连长黄卉青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综合技能,该连队在延安市军分区和宝塔区武装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技能大练兵活动。同时,还组织大家走出展厅,开展“重访先辈路”活动。
沿着革命先辈转战陕北的路线,她们边走边讲,把宣讲搬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群众身边。
将故事远播,让精神生根
“正是这一把把老镢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历程。”今年4月,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大礼堂,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队员通过情景剧,再现了大生产运动的热火朝天。台下师生看得入神,仿佛就处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让历史“活”起来,让资源流动起来,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近年来,在做好日常旅游接待工作的同时,女子民兵连队员还参与组建“延安精神宣讲团”,把红色种子播向更远的地方。
“讲什么?怎么讲?去哪儿宣传?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连队一班班长冯东梅告诉记者,大家结合日常工作,利用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歌伴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同时邀请专业老师现场指导,最终锻造出一支能够自编、自导、自演的流动的宣传队。
她们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曾先后赴北京、上海、云南等地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官兵义务宣传演出1000余场次。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她们还深入推进延安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部队“六进”活动,全力打造延安精神宣传品牌。
“大家好,欢迎来到《枣园故事我来讲》栏目,我是本期的分享者刘琴。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的故事。”在枣园革命旧址,女民兵刘琴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带着观众回顾枣园革命旧址的历史。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如今,延安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成了传播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女子民兵连队员用各种创新形式,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以传承为志,让薪火永续
“眼前的中央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0月25日,在杨家岭革命旧址,6岁的拓荣泽用稚嫩的声音讲解。
不一会儿,他的身旁便聚起二三十人。
拓荣泽是延安革命纪念地女子民兵连队员高杨的儿子。耳濡目染中,红色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让孩子当小讲解员,不只是为了学知识。”高杨说,“更重要的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在争当延安精神宣讲者的同时,也在积极培养红色新传人。”黄卉青介绍,目前,连队成员分别在延安市12所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先后培养了千余名优秀的党史故事“小小讲解员”。
宣讲的价值,在于让红色文化渗透基层每个角落。八一建军节,她们走进敬老院慰问老战士;六一儿童节,她们走进学校为学生送上生动的革命故事;在景区、社区,她们开展国防教育、组织双拥宣传……
25年来,这支连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弘扬延安精神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黄卉青说:“老典型更要焕发新活力。我们要继续做新时代传播红色故事、传承延安精神的‘山丹丹花’。”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