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将于4月28日对公众试行开放。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陕西考古博物馆集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教育展示为一体,以考古学学科发展为主线,以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遗迹遗物为展示对象,向公众展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现场保护、实验室修复、文物考古学研究及反映考古学科发展史。
陕西考古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36000余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建筑107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10000平方米。博物馆陈列展示包括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常设展览为陕西考古史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主要用于展示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和专题研究成果。此外,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题展示区、历代砖砌展示区、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区等。
目前,博物馆中有多件以全新理念和先进技术进行保护修复的展品,如通过浇灌石膏液体获得完整形态的周代木俑、历经千年真颜仍驻的唐代牵驼俑,还有整体“打包”后完整搬进博物馆的西周车马坑和元代壁画墓。此外,还不乏石峁遗址的石雕与玉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汉文帝霸陵陵区的陶俑,将首次与公众见面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等许多珍贵文物。展厅共有三层,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考古历程”篇主要展示陕西考古的诞生、发展和成熟历程,分为“金石稽古 证经崇礼”“科学考古 兴史救国”“顺应时运 考古扬帆”三个单元,分别讲述中国考古学在金石学阶段的积淀过程,展示陕西考古的开端——斗鸡台考古以及逐步确立的中国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并以考古项目为依托,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考古的发展历程,涵盖半坡遗址、周原遗址、秦陵兵马俑、法门寺、耀州窑等重要遗址的发掘以及汉唐都城、帝陵等“大遗址”考古工作新理念、新方法的介绍。
“文化谱系”篇展示了陕西境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先周文化”“周原遗址”五个单元中,着重讲述现代人的起源以及古人类的交流与迁徙,介绍了在陕西境内这一时段各文化类型,包括分布范围、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遗址,同时穿插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介绍,全面总结了60余年来周原遗址的考古收获,并将整体搬迁后的贺家车马坑搬入展厅。
“考古发现”篇分三个单元,主要介绍陕西境内各时期重点考古项目。在“探源文明 构建先史”单元,重点展示杨官寨、芦山峁、石峁三个都邑遗址;“寻踪帝国 盛世再现”单元,介绍了陕西境内极具代表性的秦、汉、唐遗存;“追迹古都 陶冶风雅”部分,主要展示以耀州窑址、吕氏家族墓等为代表的宋代之后陕西考古发现。
“文物保护”篇分门别类展示了陶瓷器、青铜器、复杂遗存、壁画、纺织品和漆器等的修复、保护与研究,重点展示新技术、新手段、新材料在不同质地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向公众展示文物修复工作者“巧手良医”的责任和担当。
编辑:马喆
忒色 2023-12-07
忒色 截至目前,这个阳台音乐会共演出25场,每场演出现场观众超百人,线上各平台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5万人次 2023-12-05
忒色 “这种风格挺新颖的,爱了”“舍不得倍速,文字喜欢,画面太美”“目测这个系列要火”……目前,8集《战神·英雄崛起》上线2集,虽然还在不断更新之中,但该片已经收获大量观众点赞,许多观众的弹幕好评送给了该剧对于历史类纪录片生产的突破与创意 2023-11-29
忒色 ■ 从黄河岸到大剧院11月18日晚,在“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榆林站现场,雒胜军携徒弟杜朋朋演唱的经典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2023-11-29
忒色 记者 谢伟 摄 无人机视角下的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银杏林 记者 谢伟 摄 在幸福林带“落叶缓扫”的步道上,一位家长正给孩子拍照 2023-11-27
忒色 2023-11-27
忒色 2023-11-23
忒色 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属差额事业单位,现在的剧团里有专业的木偶雕刻师,演员和乐队也达到了30多人,而且多数都是年轻人,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7名 2023-11-20
忒色 “西安这个举措很好,尽显城市人文关怀!”……“落叶缓扫”被不少市民点赞,没想到豪爽的老陕还有这样的浪漫一面 2023-11-20
忒色 本次参加西安美食馆活动,我们的非遗手工制作的水晶饼是一大亮点,现场展示了德懋恭水晶饼的传统制作技艺 2023-11-20
忒色 特色美食亮相西安美食馆现场 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 摄 西安国际美食之都标识 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 摄 本报讯 (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 蓝田饸饹、油泼扯面、水晶饼、牛肉泡馍……好吃的美食在这个冬季显得热气腾腾 2023-11-16
忒色 今年是3年来中国首次派团参展,中国参展工作由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组织 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