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型原创舞剧《运·河》上演,第三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前不久在江苏苏州湾大剧院落幕。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活动中,苏州以“最是江南最美窗口”为主题,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苏州本土及长三角地区、大运河沿线多个省区市及多个艺术门类的名团名剧、大师大作齐聚苏州,包括名团名剧名家精品剧目展演、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四届江南青年戏剧节、“江南小剧场”夏秋演出季等在内的100多个剧目200多场演出,吸引了超过2万人次走进剧场,“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等9场高水准的展览活动集中呈现,为近50万人次带来美的享受,超2.1亿人次观众在线观看活动直播及参与相关网络评选,掀起了江南文化新高潮。
舞剧《运·河》剧照
第三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继续秉持“文化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活动宗旨,通过“雅韵江南”“文论江南”“精致江南”“美好江南”及“乐游江南”五大板块,展开包括舞台艺术、书法美术、旅游、民间工艺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饕餮盛宴,汇聚江南地区最新最优的文化艺术成果和旅游产品,特色鲜明、精彩纷呈。
名家荟萃,以精品传达时代心声
歌声飞扬,礼赞幸福生活;氍毹欢腾,抒发壮志豪情。舞台艺术依旧是第三届江南文化艺术节的亮点。“雅韵江南”板块集中呈现名团名剧名家精品剧目展演、苏州市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本土及外请舞台艺术精品佳作。在演出作品中,特邀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中央芭蕾舞团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杭州话剧中心《红船追梦》、中演院线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等名家名团名剧来苏州演出。
苏州市苏剧团新创现代苏剧《太湖人家》、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排昆剧《江姐》、苏州市评弹团新创中篇弹词《红色摇篮》、苏州交响乐团新排交响音乐会《沙家浜——世纪波光》、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新创音乐会《江河湖海颂》、苏州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苏州市歌舞剧院新创舞剧《运·河》等新创作品集中亮相、竞相献艺,向建党百年献礼。
昆曲表演
“江南小剧场”惊喜连连,打造“驻场季”新常态。由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和北京哲腾文化共同打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剧《脱单电影院》,每周五、六、日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壹号剧场驻场演出。蓝SPORT黑匣子剧场与嘻哈壹笑堂合作,推出喜剧、脱口秀驻场演出。此外,金鸡湖音乐厅交响乐专场、苏州昆剧传习所实景版昆剧专场、苏州梅竹书苑评弹专场、苏州市歌剧团实验剧场儿童歌舞剧专场、苏州戏剧传承中心戏剧折子戏专场等也纷纷亮相。10月,分布苏州大街小巷的江南小书场弦乐叮咚,每周上演以昆曲和苏州评弹为主的地方文化特色演出,让市民、游客感受苏州地方曲艺的独特魅力。第四届江南青年戏剧节带来《探长来访》《寻找家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我是余欢水》等戏剧作品,江南小剧场保利孵化服务中心首批孵化的小剧场戏剧作品同时亮相,通过青苗白皮书、青年戏剧孵化计划等,苏州本土青年戏剧团队的原创剧目登上江南小剧场舞台。
在本届艺术节期间,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同时举办,来自全国八大昆剧院团以及相关院校、民营表演团体的26台优秀剧目集中展演;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11个评弹表演团体的23台优秀节目集中竞艺,戏剧“梅花”和曲艺“牡丹”集聚苏州、竞相盛放。
苏剧《太湖人家》剧照(图片由吉克、王玲玲摄)
聚焦城市文化特质,树立鲜明城市文化标识
何以最江南,君到姑苏见。今年初,苏州发布《“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做好江南文化品牌宣传推广工程,扎实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使苏州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加快建设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卓著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作为其中的重点项目,肩负着重要使命。
第三届江南文化艺术节开辟“文论江南”板块,举办“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志说江南·2021苏州圆桌会议、首届中国苏州“江南丝竹”高峰论坛等高规格论坛研讨活动,共邀请近400名艺术名家、文化学者来苏州论道,推进江南文化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
作为“文论江南”板块的主体活动和压轴戏,第二届“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上,来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专家学者,在江南文化的视域下,以苏州为点、以运河为线,探讨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活动上,苏州运河系列图书《苏州运河史》《苏州运河十景》《大运河上的夏令营》首发。《苏州运河十景》和《苏州运河十景故事》以苏州市民以及来苏州旅游的游客为受众,聘请苏州市运河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共同参与编纂,通过摄影作品征集、国风手绘地图绘制、同步AR数字技术增强,搭建“苏州运河十景网站”等手段,力图打造一套视觉美、语言雅、风味新、故事趣,同时兼具文化品位挖掘、文旅融合视角、大众可感可读的运河文化传播丛书,生动再现“运河十景”历史文化风貌以及当代建设成果,讲好大运河苏州段最精彩、最江南的生动故事。苏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江南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推动江南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江南文化和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苏州样本。
擦亮江南文化金字招牌,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在3个方面最具代表性:崇文重教,是江南的底色;精致典雅,是江南的气韵;开放兼容,是江南的胸怀。这样的文化内涵对于今天的苏州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这样高水平的文旅盛会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江南文化的苏州表达。
“文化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指向哪里,文化文艺的生长点就在哪里。本次活动坚持打造“人民群众的节日”,通过发放文旅消费补贴,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民众在参与、互动中乐享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文化惠民,文化为民,让文化发展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乐游江南”推出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惠民措施,推出江南文化主题游、“秋天博物季”、金秋文化之旅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到“运河十景”打卡参观。船行姑苏古运河上,途经盘门、胥门、金门、闾门等古城门,绕过万年桥、干将桥、觅渡桥等风格不一的桥梁,在欣赏窗外古运河旖旎风光的同时,聆听着船内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苏州的“夜游古运河”,深深地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举办进一步打响了“姑苏八点半”等夜间经济品牌,夜幕下的苏州老阊门、北码头和山塘街等地流光溢彩,“姑苏八点半”给苏州的夜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有力地促进了以文化赋能城市创新发展。
“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不是一张简单、虚拟的名片,它植根于苏州悠久的文化历史,对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历史积淀的挖掘、文化认同的深入等方面都会带来充实和发展。”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看来,这样一个节日持续办下去,不仅是向传统致敬,也是在创造新形式和新内容,有助于苏州在“双循环”中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这个金秋的系列文化盛会,正是苏州用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展现更具江南韵味的新符号与新路径的最新窗口。(王炜)
编辑:胡倩
忒色 10月1日,一场名为“酷城东·熟人节”的创意活动在此启幕 2025-10-13
忒色 9月30日,回到西安的裴海潮(前)和朋友进行日常骑行训练 2025-10-10
忒色 这里正在进行陕西省第三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社区组)比赛的揭幕战 2025-10-10
忒色 赛事主办方负责人表示,作为传承秦腔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郑国渠秦腔大赛复赛不仅为戏迷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以“水利遗址+传统戏曲”的创新形式,推动文化遗产与艺术传承的双向赋能 2025-10-05
忒色 游客在景区民宿的中秋装置前拍照这个假期,恩施地心谷凭借其独特的地质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一日尽览诗意山水、一夜梦回民族寨堡的完整体验,成为短途微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2025-09-22
忒色 开幕式上,陕西省民政厅、西安市民政局分别发布《陕西养老产业蓝皮书(2025)》《陕西银发经济产业目录(2025)》和《2024年西安市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综合统计信息》,为产业发展提供权威数据支撑和政策指引 2025-09-20
忒色 本届大赛旨在搭建全球资源对接平台,推动安康毛绒玩具产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2025-09-15
忒色 在这一重要关头,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要坚持弘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共同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大金砖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09-09
忒色 恩施地心谷相关负责人称,希望通过“双新项目”升级景区设施与服务,并以“科技+自然+文化”的创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一场集视觉震撼、身心体验与文化沉浸于一体的难忘峡谷之旅 2025-09-08
忒色 据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还将推出馆长讲展、数字展览等活动,邀公众重温抗战荣光,汲取前进力量 2025-09-05
忒色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打造“河庄坪村晚”,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来河庄坪镇体验窑洞民宿的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文化盛宴 2025-08-21
忒色 8月6日,人民网推出报道《店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同样以“老外”热门打卡城市——西安为例,解读“中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篇文图、视频报道中,外国游客在西安做陶俑、品美食、穿汉服,忙得不亦乐乎,折射出持续升温的“China Travel”热潮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