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名字周顺岗是毛主席给起的。”
周莉不止一次听父亲提起过,那年走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来到延安,在炊事班帮灶的时候,毛主席问起他的名字,父亲说小时候父母双亡,他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只知道姓周。看着眼前这个走完长征路的1米八大个小伙子,毛主席脱口而出,“那就叫顺岗吧,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那一天父亲正式才有了名字——周顺岗。
整理父亲的故事,对今年已经74岁的周莉来说,应该是对亲人最好的缅怀方式。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保卫延安,支援抗美援朝……新旧社会的对比,每一次讲起父亲参军的往事,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不能被遗忘的岁月,都让周莉几度哽咽,“我想把父亲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1933年参军,走完长征路
10月20日,阎良西飞某家属院。
周莉小心翼翼打开拿来的奖章和奖状给大家看,这些颇具年代的东西都是她的父亲周顺岗留下来的,“还有好几个奖章被孩子以前拿到学校玩都弄丢了!”为此,周莉觉得特别的遗憾。
父亲周顺岗的故事也是从这些奖章、奖状开始的……
“父亲的老家在四川,27岁参军那年是1933年3月。” 在周莉的记忆中,最早听父亲讲起往事的时候,她才九岁。只知道父亲那时候父母早逝,只有一个已经出嫁的姐姐,家里特别穷,没房没地。后来红军来了,听说是让受苦的人来解放大家,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父亲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义无反顾地参了军。
这一走,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姐姐,这也成为老人一生的遗憾。
1934年红军便开始了漫漫的长征路,西藏甘孜县,藏民老百姓用牛油炒了一袋炒面送给父亲,带在路上吃。在后来的日子里,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一袋大家用指头捏着吃的面,在长征路上,食物极度匮乏,吃树皮草根的日子里,居然救了命。
“爸,您腿上怎么有那么多黑疤。”那年夏夜,周顺岗看了看好奇的女儿长长地叹了口气,那段历时两年的长征路,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不能抹去的记忆。爬雪山的时候,周顺岗几名红军穿着草鞋负责在前面开路,无数的冰碴子蹭过双腿疼痛无比,一路上很多战友冻得就永远地睡了过去,再没醒来。“父亲的眼疾也是那时候被茫茫雪原刺伤的。”
退伍后没给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九岁的女儿听得入神,这是周顺岗第一次给孩子完整地讲起红军的故事,他告诉女儿说过草地的时候,很多战士陷入沼泽,他是用自己的绑腿带子救下了一些人。
长征后来到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时候周顺岗还学会了纺线,“自力更生,永远跟党走”。他无数遍地在心里默念着。
周莉说父亲退伍后被分到了临潼,因为革命战争的功劳,组织上问过还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父亲说什么也不要,就去艰苦一点的潼关。父亲常说要不是受伤,他不会让国家养着,他就要到农村去,种地产粮食。
退伍后的父亲从来没给国家和组织提过任何要求,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周莉还正在读小学,家里没钱买粮食,挖野菜充饥是常有的事情。父亲从来没有抱怨过工资低,他也不允许妻子抱怨,“不给国家添麻烦,人家能过自己就能过,人家能活自己就能活。”这是父亲那时候朴素到固执的信念。“父亲曾经给家里买过一袋萝卜!”在周莉的印象里,那是童年最好的东西了,除此之外,她还吃过棉花榨下的油渣。
“我就觉得父亲特别能吃苦!”74岁的周莉讲起父亲的故事,还是感慨万端不能自己,很多次都在掉眼泪。1968年周莉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专门把她叫在一起,周莉说,那天父亲表情异常严肃,这个三口之家晚饭后的家庭会议上,父亲郑重、大声告诉女儿,以后工作了在单位要认真,国家的钱不许乱动一分。
父亲的这一段严肃教诲让周莉一直铭记于心,即使后来在单位财务上工作,“公家的钱不乱动一分”成为恪守的原则。
朴素的家风一代传一代
父亲还是个热心人,周莉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在巷子里住,父亲每天五点多起床去义务打扫长长的巷子10几栋楼,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后来他病重不能再干活。巷子里的孩子们似乎也都很听父亲的话,哪家有困难,父亲出钱出力,还号召大伙儿一起帮忙。
“一辈子没穿过好衣服,皮带都是一根绳子,唯一的一件好衣服中山装,还是妈妈硬给买的。”朴素的家风大概就是从父亲这一代开始的,周莉把它又潜移默化带给了自己的女儿和外孙。
1980年2月周莉的父亲因病去世,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她发现父亲作为军人的“特供证”“优惠证”居然没有使用过一次,没有买过任何东西。她想起小时候,妈妈想用特供证买两斤糖给家里,都被父亲训斥了一句,“你买了糖是能长两斤肉吗?”
断断续续讲完父亲的故事,周莉总觉得很多细节他没有讲到,毕竟父亲在世的时候,她也从来没有追问过,再想起来的时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所以她特别想整理出一套父亲一生的详细档案资料,并保存下来,也是为了留住那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我自己的遗嘱也都立好了!”周莉笑了笑看看窗外,她说她早都告诉了自己的女儿,重病不抢救,去世后不发讣告,也不要墓地……(阎良融媒体中心 冯长涛)
编辑:任晓彤
忒色 《生命之重》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资助项目、陕西省艺术创作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由陕歌一级编导张严携陕歌青年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历时一年精心打磨而出 2023-06-07
忒色 自2021年以来,项目在耀州区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等多个苹果主产区开展,已针对“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完成了23场培训课程,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有效解决当地村民的种植难题
2023-06-05忒色 5月31日至6月7日,陶浒《老城记忆》水彩画·李运正《老西安》撕纸画艺术联展,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以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重现西安这座古城的过往与记忆细节,用艺术作品唤醒城市记忆 2023-06-01
忒色 5月22日,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西安外事学院的“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编钟数量)称号 2023-05-23
忒色 作为古都文化地标之一的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2023-05-23
忒色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工作人员在秦岭腹地的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兰科植物——绿花杓兰 2023-05-16
忒色 每一个路名都是一段历史芦荡巷最早叫卢进士巷除了仓颉巷、造字台巷之外,西安还有很多路名是和人物有关 2023-05-16
忒色 2023-05-11
忒色 另外,临潼区全区共有61棵皂角古树,主要分布在仁宗、穆寨、小金、骊山、斜口、新丰等街办,其中一级保护10棵,二级保护16棵,三级保护35棵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