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鄠邑区从“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推进“一事联办”,以“互联网+”为抓手,在全区范围内创新推动“为民服务”二维码、在线“微庭审”和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司法服务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
一“码”通办 拓宽便民渠道
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这一目标,鄠邑区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一事一码”模块服务,在全区11个街道司法所、市民之家法律服务中心设置法律服务二维码展板,群众只需要扫描相关二维码即可了解法律咨询、人民调解、行政复议、远程探视、公证等二十余项业务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费用等,免去重复跑路、排队等候的烦恼。
截止目前,“为民服务”二维码已服务群众8000多人,接受群众扫码查询法律资料15000余次,接待法律咨询(含电话咨询)1200次,受理和引导法律援助案件720件,办理各类公证事项800件,调处或指派调处矛盾纠纷34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点赞。
线上庭审 调解矛盾纠纷
“请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保持网络信号通畅,现在开庭……”。随着法槌声的落下,鄠邑区人民法院利用“微庭审”平台成功在线调解了一起当事人跨越甘肃、四川两省的合同纠纷案,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妥善解决纠纷。
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影响,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鄠邑区法院在当下非常时期为当事人提供了灵活、便利、高效的诉讼服务,积极引导当事人优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诉讼活动,通过“网上立案、网上送达、网上开庭”把庭审从法庭延伸到了网上和掌上,在保持法庭的庄严感和司法礼仪的同时,极大地方便当事人诉讼,有效解决了双方代理律师往来诉讼时间、费用成本较高的问题。截至目前,鄠邑区法院通过“微庭审”平台办理劳动纠纷、婚姻家庭等各类案件92件,群众满意率100%,有效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智慧终端 优化服务流程
“之前因为劳务纠纷想走法律程序,但因为不懂流程一直下不了决心,现在通过智能终端和律师在线交流,给出的法律意见真是帮了大忙!”到鄠邑市民之家寻求法律服务的李先生说。
为不断提升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满意率,鄠邑区启用“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通过“自助办”有效解决群众获得法律服务的堵点、难点问题。该终端功能覆盖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公共法律服务职能,提供包含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工伤赔偿、交通事故、食品安全、刑事犯罪等15类民生领域法律问题的咨询服务,并生成能扫码带走的各类协议、起诉状、申请书的文书电子版。同时,群众可通过热线和远程视频的方式和在线的值班律师进行视频交流,律师在线查看实时扫描上传的案件资料并给出直接清晰的解答,有效实现“面对面问诊开方”,让群众享受到免费便利的公共法律服务。
下一步,鄠邑区将持续巩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利用好大数据为法治赋能,从最突出的矛盾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法律问题,真正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送进群众心里。
编辑:任晓彤
忒色 《生命之重》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资助项目、陕西省艺术创作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由陕歌一级编导张严携陕歌青年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历时一年精心打磨而出 2023-06-07
忒色 自2021年以来,项目在耀州区小丘镇、关庄镇、石柱镇等多个苹果主产区开展,已针对“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完成了23场培训课程,参与人数达到1600余人,有效解决当地村民的种植难题
2023-06-05忒色 5月31日至6月7日,陶浒《老城记忆》水彩画·李运正《老西安》撕纸画艺术联展,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以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重现西安这座古城的过往与记忆细节,用艺术作品唤醒城市记忆 2023-06-01
忒色 5月22日,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西安外事学院的“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编钟数量)称号 2023-05-23
忒色 作为古都文化地标之一的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 2023-05-23
忒色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工作人员在秦岭腹地的陕西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兰科植物——绿花杓兰 2023-05-16
忒色 每一个路名都是一段历史芦荡巷最早叫卢进士巷除了仓颉巷、造字台巷之外,西安还有很多路名是和人物有关 2023-05-16
忒色 2023-05-11
忒色 另外,临潼区全区共有61棵皂角古树,主要分布在仁宗、穆寨、小金、骊山、斜口、新丰等街办,其中一级保护10棵,二级保护16棵,三级保护35棵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