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题材戏剧

时间:2021-10-26 09:42: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题材戏剧

徐健认为,红色题材戏剧作品首先要解决当下性的问题,不能与时代脱节,要争取当代观众,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1ccce5e3262dd69b17b199099eecf602.jpg

《三湾,那一夜》剧照

5dd7d40dca4fab91694d5a503ea864cd.jpg

《红色的起点》剧照

电视剧《觉醒年代》让众多青年观众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那个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电影《长津湖》票房突破52亿元,超1亿人次观众走进影院致敬“最可爱的人”,更有不少青年观众泪洒观影现场……创作思维和方式的改变,让这些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成为“爆款”。

其实,不仅仅是影视作品,近年来,各类型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都放下“身段”,悄然发生着改变。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讲述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为普通党员树碑立传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被搬上舞台。如何让这些作品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第六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这样说。

何为红色题材戏剧

一般而言,红色题材戏剧是指以反映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种戏剧形式最早出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和红色苏维埃政府时期,并因其通俗易懂、普及性强的特点,成为开展教育和宣传的主要艺术形式,具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还原革命战争的重大历史时刻、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题材戏剧在戏剧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红色题材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广阔和多元。它不仅关注重大革命历史、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很多作品也会以社会中平凡小人物为主角,反映时代变迁。红色题材戏剧能够弘扬红色精神,同时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鼓励观众,并且不断追求着思想艺术和审美的统一。

以中国国家话剧院为例,在剧院成立80年的历程中,曾排演过《爱国者》《在新事物面前》《霓虹灯下的哨兵》《生死场》《红岩魂》《中华士兵》等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今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红色演出季中,就有《英雄时代》《谷文昌》《三湾,那一夜》《红色的起点》《最后的电波》《寻找小说家的战士》《兵者,国之大事》7部重量级作品。在今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中,《共产党宣言》《古田会议》《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闵宁镇移民之歌》《大国工匠》等作品也引发观众热议。

回到塑造人物的起点

文艺创作离不开人物塑造,尤其是红色题材。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叙事的主体,塑造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彰显红色题材艺术内涵的必由之路。

在剧作家李宝群看来,目前戏剧编剧突出的短板是塑造人物能力弱。“在写人这个问题上,概念化、公式化、简单化、套路化、标签化是最大的问题,红色题材创作需要突破。在创作中,我们塑造了太多的‘神’,要把他们还原成人,变成有血有肉的人,才能走进观众心里。”李宝群说。

讲述毛泽东“三湾改编”故事的话剧《三湾,那一夜》,以洋溢的青春气息、设置精巧的热血故事,吸引众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也收获了他们的点赞。该剧编剧王宝社说:“如何写好领袖人物取决于我们对戏剧本质的认识和对领袖本身的认识。”在收集和阅读了大量资料后,王宝社渐渐找到了毛泽东作为戏剧形象的种子。“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毛泽东是一介书生,没有兵权,环绕在他左右的大部分是反对他改革的军官,他的改革动的就是这些人。那一晚上,秀才说服了所有的兵。想想这个,戏就来了,冲突就来了。”王宝社说。

“我们在很多红色题材的创作中把人物丢了。《觉醒年代》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人物塑造中更加突出了那些先驱者的纯粹、执著、义无反顾。今天的同龄人能够返回到100多年前去看他们的成长之路,产生共鸣。虽然今年我们创作了不少红色题材戏剧作品,但缺乏‘现象级’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在开掘人物、塑造人物上功力不够。我们在表现事件上做了很多铺陈,但是能够被人记住的人物,被材料淹没掉了。”青年评论家徐健说,《三湾,那一夜》的成功,恰恰在于“回到了塑造人物的起点”。

与青年观众同频共振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每个时代的好文艺都是反映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红色题材戏剧作品必然要和新时代的年轻人同频共振。

剧作家欧阳逸冰认为,拥抱生活、拥抱时代,永远和时代走在一起,是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对于红色题材戏剧作品的创作,这个传统不能丢。

“红色题材我们反复书写,同题材不断表现,难免出现同质化。我们要在塑造好人物的同时,把对历史精神的开掘、把握和时代的主流、时代的风尚进行结合,红色题材创作就能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和深度。”徐健认为,红色题材戏剧作品首先要解决当下性的问题,不能与时代脱节,要争取当代观众,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王宝社也谈到,戏剧作品是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完成的,创作者一定要把握时代审美取向。“我不断告诫自己,这个戏写的是革命历史题材,如果年轻人不愿意看,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编剧。”王宝社说。(记者 刘淼)

编辑:胡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