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演出《闯幽州》
2021年12月29日晚,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117号山东剧院的后台,几个身着戏装的孩子从舞台匆匆跑下。他们气喘吁吁,戏装下的单衣早已湿透。站在一旁的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轻轻拍着孩子们的肩膀,自言自语道:“你们在台上的一小步,是咱地方戏保护的一大步。”当晚,新编山东梆子传统剧《闯幽州》在山东剧院上演,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好评。台上全部演员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的学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这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八年磨一剑”、为山东地方戏传承发展培养青年人才的务实之举。
破解“高调”背后的“气虚”
1月3日,农历腊月第一天,元旦假期最后一天。泉城街头的路人行色匆匆,从解放路走过,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在路北靠近济南市中心医院的位置有一个小院。这里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的驻地。
虽然是假期,虽然排练场地的条件十分简陋,但几十个孩子却练得不亦乐乎。王翰琳是其中之一。
19岁的王翰琳是济南市莱芜区人,目前担任山东梆子实验剧团乐队大提琴手。8年前,10岁的王翰琳在老家玩,头一次见到当地山东梆子剧团的惠民演出。“当时小,不知道台上演员在唱什么,就是觉得很好听。”她说,那次演出给自己心里种下一粒种子。没过多久,适逢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招收山东梆子专业学生,她报了名。
2021年12月29日晚的《闯幽州》演出,王翰琳也参与了。结束后,她给家人打了一个电话,分享了其头一回全程参与大戏创作的喜悦。
山东梆子旧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定弦、调门都比较高而得名。山东梆子自清代初年传入山东,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南广大地区,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山东梆子在内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进入低谷,山东多家山东梆子剧团被合并或撤销,山东梆子人才队伍的培养、剧种的传承等面临严峻挑战。
有业内人士感慨:如果人才培养接不上趟,“高调”也难免“气虚”。
2013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开设山东梆子专业,招收60名学生,学制6年。这是数十年来,山东首次通过职业教育形式,系统培养山东梆子人才,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招生对象是小学在校生及毕业生,年龄在10岁至13岁之间。学生们不仅学习语、数、外等公共基础课程,还要参加武功、身段等专业实训。
从“团带班”到学校教育
王翰琳说,通过参与《闯幽州》演出,她和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戏曲。“排练的日日夜夜,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哪个同学因为怕累嫌冷而缺席。”她认为,戏曲人靠的就是实践,舞台上容不得半点虚假。从前期的学习到如今走上舞台,她觉得自己向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又迈进了一步。
山东省京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庆鹏看完《闯幽州》演出后连声赞叹。他说,青年演员的精彩表现出乎他的预料。文艺院团的发展、文艺事业的繁荣,人才是关键因素。好比房屋的四梁八柱,没有青年人才的支撑,戏曲的传承发展就没有后劲。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培养的这批孩子,势必为地方戏曲的振兴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业内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
区别于以往地方戏曲“团带班”“团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有关艺术院团,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山东梆子专业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着力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为给山东梆子专业的学生提供充分保障,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济南市教育局等单位,给予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鼎力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戏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山东特点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促进戏曲教育招生的政策、减轻戏曲中专学生的经济负担等。
同时,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还与菏泽学院合作举办山东梆子高职教育,实现了中职、高职贯通培养。
未来的路还很长
家住济南市甸柳庄社区的戏迷王传海,用“可喜可贺”形容自己看《闯幽州》的感受。“喜的是,今晚走上舞台的,多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一招一式,显得非常老练,证明山东梆子后继有人;贺的是,地方戏曲的传承,在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努力下,终于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王传海说,大家乐见舞台上有更多新人涌现。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安立元介绍,多年来,得益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文艺院团及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等单位的支持,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采取校团合作、名师指导等方式,开展戏曲职业教育领域的校团合作。希望毕业生能担当起振兴山东地方戏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山东梆子在齐鲁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安立元告诉记者,戏曲艺术讲究“童子功”,戏曲人才培养的黄金年龄段是10岁到18岁。未来,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将持续探索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地方戏曲发展的态势,借助文艺事业日趋繁荣的契机,准确把握社会对戏曲人才、剧目的需求动向,不断优化戏曲人才供给,为繁荣发展山东省戏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和人才支撑。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鲲表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各山东梆子院团一起,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也为新时代戏曲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山东样本”。
接下来,山东将充分考虑文化强省建设对高层次戏曲人才的需求特点。在办好戏曲中专的基础上,推广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加大高层次戏曲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清风)
编辑:胡倩
忒色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打造“河庄坪村晚”,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来河庄坪镇体验窑洞民宿的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文化盛宴 2025-08-21
忒色 8月6日,人民网推出报道《店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同样以“老外”热门打卡城市——西安为例,解读“中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篇文图、视频报道中,外国游客在西安做陶俑、品美食、穿汉服,忙得不亦乐乎,折射出持续升温的“China Travel”热潮 2025-08-12
忒色 展会同期将举办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西安峰会等重点活动,将邀请近百余名行业专家出席并发表演讲,为行业赋能,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5-07-25
忒色 当青铜器饕餮纹饰在研学少年的拓片中浮现,当《诗经》雅韵随啤酒泡沫升腾——这个夏天,岐山县以一场持续4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让沉睡3000年的周礼文明走出典籍、融入市井,在古今碰撞中奏响新的乐章 2025-08-11
忒色 长安镇副镇长朱晓静介绍,除了设立文共体分中心外,长安镇按照境内3条河流划分片区,组团式设立3个联合子中心,形成“1+3+N”的文化服务网络 2025-08-08
忒色 她创办的陕西嘉林乐世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携手设立“蒲公英”社区工厂,以文创手工钩织为支点,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2025-08-08
忒色 赛事丰富多彩 激发群众活力——陕西全民健身活动扫描八月二日,第二十届“白桦林杯”川崎羽毛球公开赛拉开大幕 2025-08-08
忒色 神话里的“哮天犬”原来真的存在! 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猎犬骨骼系“哮天犬”原型狗是人类的朋友 2025-08-07
忒色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路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才最终成功抵达新疆 2025-08-07
忒色 按照专家的推测,这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龟兹乐舞《苏幕遮》 2025-08-07
忒色 龙湖西安香醍天街,致力于打造满足顾客购物、休闲、社交及娱乐等需求的品质生活空间,为亲子家庭成长之路提供美好的品质生活陪伴,而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闻名全球的知名玩具厂商多美卡,也始终坚持以玩具激发孩子们的内心热爱,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 2025-07-31
忒色 ◆早餐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