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非遗传承保护
我省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非遗项目674项
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
12个国家重点扶持非遗工坊建设稳步推进
看演出、品非遗、赏民俗……国庆期间,非遗文化成为众多景区凸显文化特色、营造文化氛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近日,关中民俗博物院等13个单位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我省国家级非遗“库存”再次刷新。陕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禀赋独特。近年来,我省秉承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发展、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实践,做好“非遗+”融合发展,依托文旅融合和传统工艺振兴双引擎,使非遗保护传承更加高效和精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更具内涵与活力。
“非遗+”融合发展引领旅游消费新国潮
如今,“非遗+旅游”成为一种深度旅游的常态,不断引领旅游消费新国潮。
在西安永兴坊,长达7.2米的非遗手工布老虎、周长7.2米的陕西老碗、精美绝伦的七星额子、“双喜鹊悦”非遗剪纸营造了具有浓厚陕西特色的非遗文化氛围,引得众多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别具一格的非遗文化火爆出圈。“这次来西安,令人难忘的不仅有风景、有美食,还有非遗文化体验。”来自宁夏的游客王洋说。
在汉中诸葛古镇,每天30多场演出轮番上阵,达瓦孜“高空飞狮”、川剧变脸、唢呐独奏等非遗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古老制作技艺。
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文化。“非遗进景区”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渗透到旅游景区之中,浸润景区、塑造景区,使景区更具文化底蕴。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非遗+”融合发展,将非遗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与文创产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为文旅融合发展赋予新活力。
此外,“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咸阳“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入选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2021年“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被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我省各地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为更多人带来好看又好玩的非遗新体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化还走进校园。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了52家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腰鼓进校园实践案例”获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非遗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命名了24家非遗扶贫示范单位,绥德石雕、凤翔泥塑、西秦刺绣、临渭草编、南郑藤编等项目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我省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宝贵见证形态众多、丰富繁杂,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非遗项目674项、市级非遗项目19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12位,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余个。非遗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等。“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项目保护、传承人补助、记录工程、宣传展示活动等,为推动构建完善的非遗保护网格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
为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省力促在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我省持续抓好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场活动,组织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稳步推进12个国家重点扶持非遗工坊建设;借助全运会平台,建设十四运会全运村非遗展示空间,高质量举办陕西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非遗展演。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针对非遗不同项目、生存状态等属性,制定多元的传承保护方案,针对非遗传承人,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大力实施研培计划。
让陕西非遗品牌走向世界
9月17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益财团法人日中友好会馆主办,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承办的“国风秦韵——中国陕西皮影艺术展”在日本东京开展,共展出38套展品,集中展示了陕西皮影制作工艺、皮影精品实物和皮影戏经典剧目等内容。造型独特、刻制技艺精湛的皮影展品彰显了皮影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日本民众观看。
树立陕西非遗品牌、让非遗产品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意义深远。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非遗文化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场宣传展示展销活动,培塑了陕西传统工艺大展、陕西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黄河记忆非遗展等一批非遗品牌;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广泛参加全国相关大赛和文化旅游展示活动,并走出国门,大力宣传展示和推广非遗文化,让陕西非遗品牌在全国叫响,在全世界产生影响。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绥德县考察时强调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非遗工作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快制定我省相关配套措施,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筹划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专题馆项目,支持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陕西戏曲研究院等传统剧院、院团健康发展。(记者 李卫)
编辑:胡倩
忒色 在这一重要关头,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要坚持弘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共同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大金砖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09-09
忒色 恩施地心谷相关负责人称,希望通过“双新项目”升级景区设施与服务,并以“科技+自然+文化”的创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一场集视觉震撼、身心体验与文化沉浸于一体的难忘峡谷之旅 2025-09-08
忒色 据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还将推出馆长讲展、数字展览等活动,邀公众重温抗战荣光,汲取前进力量 2025-09-05
忒色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打造“河庄坪村晚”,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来河庄坪镇体验窑洞民宿的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文化盛宴 2025-08-21
忒色 8月6日,人民网推出报道《店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同样以“老外”热门打卡城市——西安为例,解读“中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篇文图、视频报道中,外国游客在西安做陶俑、品美食、穿汉服,忙得不亦乐乎,折射出持续升温的“China Travel”热潮 2025-08-12
忒色 展会同期将举办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西安峰会等重点活动,将邀请近百余名行业专家出席并发表演讲,为行业赋能,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5-07-25
忒色 当青铜器饕餮纹饰在研学少年的拓片中浮现,当《诗经》雅韵随啤酒泡沫升腾——这个夏天,岐山县以一场持续4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让沉睡3000年的周礼文明走出典籍、融入市井,在古今碰撞中奏响新的乐章 2025-08-11
忒色 长安镇副镇长朱晓静介绍,除了设立文共体分中心外,长安镇按照境内3条河流划分片区,组团式设立3个联合子中心,形成“1+3+N”的文化服务网络 2025-08-08
忒色 她创办的陕西嘉林乐世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携手设立“蒲公英”社区工厂,以文创手工钩织为支点,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2025-08-08
忒色 赛事丰富多彩 激发群众活力——陕西全民健身活动扫描八月二日,第二十届“白桦林杯”川崎羽毛球公开赛拉开大幕 2025-08-08
忒色 神话里的“哮天犬”原来真的存在! 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猎犬骨骼系“哮天犬”原型狗是人类的朋友 2025-08-07
忒色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路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才最终成功抵达新疆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