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领域,文物、古籍、非遗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与讨论的热点。
与时代连结,深挖文化遗产内涵
全国两会期间,正值《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传统文化借力大众传播媒介引发代表、委员的普遍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认为:“无论是前不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古典诗词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融为一体,还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屡屡刷屏,都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传递给了全世界。”为此他建议设立“中国诗词日”,进一步传承和普及中国诗词文化。“借助‘中国诗词日’活动,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中国诗词普及与宣传,形成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培养更多的诗词爱好者与创作者,促进中国诗词在当代的繁荣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科技的运用也让博物馆出了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今年的提案,就是呼吁在尊重传统基础上,文化保护与传承要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的提案中建议,未来应尝试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相关产业的规范发展。“我国文化知识领域从来不乏高素质人才,应将这些人才有效吸纳为新媒体知识普及工作的人才库,鼓励人才资源向传播传统文化等相应工作倾斜。”张颐武表示。
整合学科资源,重视人才培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相关部门及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斐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古籍”作为单独的概念出现,引发众多代表委员关注,认为这是从国家层面呼吁大众重视古籍文化的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提出,应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陈红彦提到,15年前人才匮乏成为古籍保护工作推进的牵绊。经过努力,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设置相关课程等途径,目前古籍修复师数量增长至1000人,古籍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由于鉴定人员需要大量接触原件、系统学习课程才能达到工作需要的水平,所以人数提升的速度缓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为此,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打造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培养古籍事业的适用人才。
谈到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注意到,考古过程中还存在考古方式不当、对现场保护不够重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发掘性破坏。对此,潘路建议,以国家文物局、省区市级文物局为主体,针对重大考古现场,组建国家级、省区市级考古现场保护协作领导组、专家组、项目组,合理调动全国和省区市级专家及保护修复人员,建立合理有效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人员管理体制机制,保障考古现场保护工作及随后的研究工作顺利运行。
加强活化利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随着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非遗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要持续加强活化利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非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各抒己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盛小云针对国家级非遗苏州评弹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创新提出了建议,她认为,评弹与戏曲不同,作为地方曲艺、说唱艺术,评弹在表演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固定的程式和抓手。“除了学校基础教育和团体技艺再教育外,评弹表演人才的成长和成熟,最有效的依赖途径就是健康有序的演出市场。因此,应营造江浙沪评弹市场均衡发展的局面,构建起健康科学的评弹文化市场发展生态。”盛小云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一直致力于抢救、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谈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她说:“非遗传承与创新需要保留其本真样态,这样才能保住它的精髓和内涵,让非遗历久弥新地传承下去。” 近几年,非遗文创、非遗说唱、非遗时尚秀等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成功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也为年轻人了解、喜爱非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对此,曾静萍表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不矛盾,跨界创新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碰撞,可以把年轻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绣站在地域角度提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的河南洛阳,文化遗产丰厚,同时拥有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2个省级非遗项目。王绣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洛阳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她建议制定完善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法规规章,从立法层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民间团体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作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品牌培育、传承人群培养等工作;加强传统村落非遗保护,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记者 于帆)
编辑:朱春娇
忒色 在这一重要关头,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要坚持弘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共同捍卫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大金砖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09-09
忒色 恩施地心谷相关负责人称,希望通过“双新项目”升级景区设施与服务,并以“科技+自然+文化”的创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一场集视觉震撼、身心体验与文化沉浸于一体的难忘峡谷之旅 2025-09-08
忒色 据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还将推出馆长讲展、数字展览等活动,邀公众重温抗战荣光,汲取前进力量 2025-09-05
忒色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打造“河庄坪村晚”,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来河庄坪镇体验窑洞民宿的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文化盛宴 2025-08-21
忒色 8月6日,人民网推出报道《店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同样以“老外”热门打卡城市——西安为例,解读“中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篇文图、视频报道中,外国游客在西安做陶俑、品美食、穿汉服,忙得不亦乐乎,折射出持续升温的“China Travel”热潮 2025-08-12
忒色 展会同期将举办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西安峰会等重点活动,将邀请近百余名行业专家出席并发表演讲,为行业赋能,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25-07-25
忒色 当青铜器饕餮纹饰在研学少年的拓片中浮现,当《诗经》雅韵随啤酒泡沫升腾——这个夏天,岐山县以一场持续4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让沉睡3000年的周礼文明走出典籍、融入市井,在古今碰撞中奏响新的乐章 2025-08-11
忒色 长安镇副镇长朱晓静介绍,除了设立文共体分中心外,长安镇按照境内3条河流划分片区,组团式设立3个联合子中心,形成“1+3+N”的文化服务网络 2025-08-08
忒色 她创办的陕西嘉林乐世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街道携手设立“蒲公英”社区工厂,以文创手工钩织为支点,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2025-08-08
忒色 赛事丰富多彩 激发群众活力——陕西全民健身活动扫描八月二日,第二十届“白桦林杯”川崎羽毛球公开赛拉开大幕 2025-08-08
忒色 神话里的“哮天犬”原来真的存在! 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猎犬骨骼系“哮天犬”原型狗是人类的朋友 2025-08-07
忒色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之路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才最终成功抵达新疆 2025-08-07